寒柏:港府輸入外勞要留心的事項
港府推行輸入外勞的計劃,建造業外勞配額上限12,000個,運輸業界8,000個。此外,港府將暫停執行26個職位不得輸入外勞的規定,為期兩年,當中包括售貨員、侍應生、接待員、收銀員等等。
香港在疫情後百廢待興,再加上近年再出現移民潮,本港勞動人口由2018年的368萬人,下跌至2022年的346萬。據港府人力資源推算,預計本地勞動人口供應於未來幾年間,平均每年下降0.6%。港府預計在2027年,勞動人口短缺將達至17萬人,其中,當中12萬人屬基層勞工。
因此,港府銳意「搶企業」及「搶人才」。暫時來說,香港經濟尚未走出谷低,但通脹率可控。同時間,本港建造業界及運輸界的勞動人口供應明顯不足,港府修訂輸入外勞計劃,實是無可厚非。
值得一提的是,多年來港府亦曾探討過為建造業界輸入外勞,但都會受到業界勞工的強烈反對。但此刻港府舊事重提,卻顯得水到渠成,到底是何緣故?
過去20年來,本港地產市道暢旺,發展商都不太介意建築業界的工會反對輸入外勞。一來、港府對發展商外判項目並沒有嚴格的監管,承建商可不斷外判下去。發展商的風險由層層疊加的承建商分擔了。二來、即使業界反對輸入外勞,本地勞工連年加薪,即「麵粉」的價錢大幅上漲了,但最終發展商始終是「貴買貴賣」,不太艱難的便可以把「麵包」的價錢抬高。簡單來說,資本家不太介意本地工會阻止輸入外勞及本地勞工「坐地起價」,因為樓價連年上升。在地產市道興旺的時候,「麵粉貴」更是「麵包加價」的最佳藉口。
但所謂時移世易,在本港地產市道裡,「麵包」的價錢開始回落,資本家也開始介意「麵粉」價格太貴了。此外,如今連某些承建商及外判都已經出現經營困難,利錢太薄,人工太貴,人手又不足的情況下,建築質素亦開始出問題,最終這些問題都會影響到發展商。在這情況下。本港建築業勞工界別當然仍反對輸入外勞,但資本家理應舉腳贊成,不再是愛理不理的態度了。
建築業及運輸業界的人手短缺情況,可以算是香港社會的一個縮影。其實各行各業都面對相近似的情況。因此,港府的輸入外勞計劃,實是無可厚非。
但值得大家關注的是,港府除了在建築及運輸業界下功夫之外,還一口氣暫停了26個職位不得輸入外勞的規定,當中包括售貨員、侍應生、接待員、收銀員等等。所涉及的範疇比較廣,步伐亦比較急。
港府輸入外勞,當然可以解決各行各業眼前人手短缺的問題。但經濟形勢複雜無比,我們對後市亦不能太樂觀。2023年初至今,本港出入口急跌,旅遊業、酒店業及零售業的復甦亦未如理想,在高息環境下,地產市道低迷,正是山雨欲來之勢。香港某些行業有人手短缺的問題,但同時間其他行業卻開始出現零星的裁員潮,且有逐漸升溫之勢。
舉例說,當港府允許售貨員、侍應生、接待員及收銀員等等職位輸入外勞後,若本港一眾白領失業後,連當收銀員的機會也可能被內地及海外應徵者搶去。此外,在經濟衰退期間,應屆畢業生未必可以立刻得到理想的工作,但港府把這26個職位的機會完全開放後,則本地畢業生連「投入社會」及「騎牛搵馬」的機會也沒有了。
由此可見,在開放勞動市場的同時,我們始終要顧及本地勞動人口的利益。港府注意到某些工種長期缺人,但亦應該留意到其他工種可能將會被大幅削減或永久消失。
總的來說,我們應該要小心處理輸入外勞後所引起的社會矛盾問題。一直以來,每當本港有社會問題爆發,坊間都會說成是中港矛盾。
港府在銳意輸入外勞的同時,亦應該有更多細化的措施及配套。例如,港府如何確保本地勞工可以得到優先的機會?當大量引入外勞後,香港社區又能否容立這麼多人?本地人、海外及內地勞工的居住問題是否得到解決?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