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成科:鄭泳舜為何能贏? 泛民輸在誤判形勢而非策略出錯
這次補選最令外界關注的,毫無疑問是鄭泳舜在九龍西一對一的情況下擊敗泛民代表姚松炎,這不但是建制派首次在補選中獲勝,而且亦是首次在九龍西打成均勢,一舉扭轉了泛民與建制在立法會選舉的6:4或5.5:4.5的「黃金定律」。看來,將來分析選情時,不能只抱著老黃曆,經過這些年的社情民情轉變,過去一些選舉定律恐怕也要修改。
對於這次九龍西補選結果,坊間很多人討論姚松炎為何會敗,但卻很少人討論鄭泳舜為何會贏。與姚松炎的敗相比,鄭泳舜的贏其實有更大意義。鄭泳舜勝選除了因為姚松炎流失了大量泛民及「自決派」選票之外,還有兩大原因:一是建制派在九龍西的動員能力極強,並沒有因為補選氣氛冷淡而過度「跌票」;二是鄭泳舜成功爭取到中間選票。
成功開拓新票源
坊間一般認為建制派具有較強的動員能力,所以在投票率低的情況下會有利,但這並非必然,關鍵要看不同選區的動員能力。有一組數字可以說明問題:這次補選九龍西的投票率由2016年的53.07%大跌至41.45%,按道理鄭泳舜得票也應按比例下跌,但恰恰相反的是,他得票反而達到2016年建制派總票數的104.1%。相反,新界東鄧家彪只取得原有票數的76.9%,而港島陳家珮則取得86.3%。在補選投票率低之下,鄭泳舜竟然取得較2016年總得票更多的成績,反映九龍西的動員能力明顯較其他兩區優勝,這亦是他勝選的主因。
當然,就算動員能力再強,也不可能將所有建制派支持者也動員出來投票,始終整體氣氛淡靜,而且任何候選人亦不可能盡取整個光譜的支持者。所以,鄭泳舜得票較2016年建制派總和都多,說明他成功開拓了不少中間選票。再看各個票站調查,鄭泳舜在多個泛民議員的票站中,得票竟然還勝過姚松炎,當中有民協也有民主黨選區,反映他在一些泛民強勢地區上依然有能力開拓新的票源。
泛民事後將姚松炎之敗聚焦在所謂選舉策略,只是事後孔明,現在批評姚松炎效法朱凱迪「非傳統」的策略是自毀長城,但在上屆又有誰估到朱凱迪成為票王?泛民歸咎策略失誤,顯然是捉錯用神。真正令泛民落敗的,不是街站擺得夠不夠,單車隊有無用,網絡宣傳是否不著邊際,而是他們近年的政治路線、政治定位是否得民心、順民情。
泛民看不到民心變化
這次泛民在3個地方選區的整體得票率大跌至47.4%,建制派則上升至43.2%,差距大幅收窄至4%,難道都是由於策略失誤?真正失誤是泛民的定位,沒有因時而變,看不到民心在變、民情在變。經過前幾年的內耗折騰,民意的鐘擺正在回撥,但泛民仍然守著舊黃曆,立法會繼續拉布、基建工程繼續拖延,和解只是幌子,對立路線並無改變,日復日的泛政治化操作,只會令市民愈來愈反感。
最明顯的例子是港島,建制與泛民的基本盤近年不斷收窄,原因為何?就是因為泛民的行為損害了中產的利益,拉布、癱瘓議會、挑起風波,這些都令中產煩厭,於是一些泛民支持者乾脆不投票,一些更轉投建制以表達不滿,才導致港島的基本盤不斷收窄。姚松炎的DQ者身份,正正是泛民這種泛政治化的象徵,落敗正是民意的一次警號。
這次補選泛民得票大跌,不應歸咎什麼盟友不出力,「自決派」「焦土」,這是對選民的不尊重。選民的一票始終是自己的,誰也影響不了,也不是誰的鐵票。失民心逆民意什麼策略也扭轉不了,泛民有不少精於分析選情數據的專家學者,但分析來分析去就是看不到民心民情,這種只見樹木不見樹林的分析,只會令泛民繼續誤判形勢。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