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成科:李卓人懂得什麼是「背水一戰」?
九龍西選戰到了最後階段,李卓人的選舉主軸亦由「守護平凡的幸福」變成「為下一代,背水一戰」,而「背水一戰」的重心就是「反填海」,因為「保皇黨代表的是共官商利益共同體,配合中共干預香港,侵蝕自由丶反對民主,還要透過一萬億人工島工程,輸送利益紅色資本,掏空庫房。」「我臨危受命,懇請大家同心協力,以選票奪回本應屬於香港人的議席,以信念、策略扺抗中共消滅香港價值的政治任務,守住下一代的未來!」
如果將這段說話隱去名字,相信很多人都會誤以為是「人民力量」、社民連的選舉口號,李卓人是一個老牌政客,談政策論政綱應該以事實以理據說話,沒有必要將填海造地說成是「紅色資本,掏空庫房」。按他的邏輯,沙中線等不少工程都外判給如禮頓等外國工程公司,為什麼李卓人不出來指責特區政府「掏空庫房資助外國」呢?李卓人要反填海沒有問題,但外界期望他拿出水準,以理據數據說話,而不是鸚鵡學舌、面紅耳赤的喊口號?這樣不如讓口才更尖酸刻薄的「快必」出來參選不是更好嗎?
至於李卓人說要「為下一代,背水一戰」,更令人啼笑皆非。看來,李卓人對於「背水一戰」的含義和典故都不清楚。「背水一戰」出自《史記.淮陰侯列傳》,這是楚漢相爭期間一場戰役的故事。當時漢軍主將韓信率領數萬士卒北上攻打趙國,而趙國軍隊號稱達20萬,並且已佔據有利地形築造營壘,形勢對漢軍十分不利。在開戰前韓信更將軍隊背對河水佈陣,這是兵法大忌,因為軍隊撤退時將無處可退隨時有全軍覆沒之虞,但韓信卻反其道而行,藉著在危地佈陣,置之死地,讓士卒激發出拚死戰意,最終一戰而勝,這就是「背水一戰」的典故。
現在李卓人說要「背水一戰」,目的自然是要激發支持者「拼死一戰」的決心。這樣,他就應該將自己以至泛民置於死地,不勝則亡,才可以激發支持者的戰意。但李卓人為了這場選戰作出了什麼犧牲嗎?沒有,他本來在上次新界西選舉落敗後已表示不再參選,有退出政壇之意,現在再作馮婦並沒有犧牲什麼,最多是犧牲是幾個月的退休歲月,談不上背水。再者,李卓人既要打「反填海牌」,那他有沒有「殊死一戰」的決心去阻撓填海造地呢?他沒有說。即是很可能沿用以往行禮如儀的反對、搗亂、離場模式,這樣就背水一戰嗎?
如果李卓人真的是「背水一戰」,他首要將自己置於死地,即是如果他落敗了,他以及泛民會付出什麼代價?正如正版的「背水一戰」,如果戰敗了,韓信以及手上士兵的代價就是戰死,這樣才有拼死的戰意。李卓人既然要「背水一戰」,應該承諾如果這次戰敗了,他以及工黨是否不再參選?而泛民又是否應該如黃毓民所說:沒有不總辭的理由。如果李卓人落敗,泛民應該總辭以顯示承擔和決心?又或是泛民的台面人物承諾李卓人倘戰敗,他們將不再參選讓路予新人,以示不勝無歸的決志,這才是真正「背水一戰」,才可顯示李卓人及泛民「殊死一戰」的決心,而不是在海報、facebook上寫幾句貌似激昂的說話,只說不做,如何「背水一戰」?
其實,這一次九龍西補選根本不重要,也並非什麼關鍵一席。這一席不會影響建制派在議會上佔據多數的形勢,而在《議事規則》完成修訂,政改方案提上議會遙遙無期的情況下,這一席根本無關宏旨,泛民輸了不是什麼世界末日,建制贏了也見得就會政通人和。這樣,對於11月25日的投票,選民喜歡投誰就投誰,不必「背水」,也不用「殊死」,民主選舉選票話事。李卓人也不用太「扮」民進黨,你看民進黨在高雄都隨時被翻天了,還賣弄這些民粹口號,有用嗎?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九龍西補選參選人包括伍迪希、曾麗文、李卓人、馮檢基、陳凱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