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文映:薄鳧林

2019-09-24
林文映
香港客家文化研究會會長、香港作家聯會理事
 
AAA

HAK1.jpg

說到薄扶林,人們想到的是香港大學、太平山頂的凌霄閣、專供傳教士休養的伯坦尼修院、香港首富李嘉誠開發的數碼港,還有風光無限的瀑布灣,以及擁有無敵海景的「平民豪宅」華富村⋯⋯

HAK2.jpg

昔日村民的生活照

漸漸被人遺忘的,卻是歷史悠久、寮屋層層迭疊依山坡而建的薄扶林村。薄扶林名字源自飛鳥。該處的茂林修竹青藤,吸引大量名叫「薄鳧」(野鴨或棉鳧)的鳥類棲息,村民稱為「薄鳧林」,地名後來被寫成「薄扶林」,並沿用至今。

HAK3.jpg

薄扶林村毗鄰港大、瑪麗醫院、置富花園,是香港島僅剩的三條古村落之一,曾經是人丁興旺的客家村。薄扶林村的盛衰,是香港歷史發展的縮影。村內高高低低的寮屋雜亂無序,與村外車水馬龍,被譽為中產階級乃至上流社會聚居地的繁榮,形成巨大反差。隔着路旁的鐵絲網往內張望,滿眼皆銹跡斑斑,看似搖搖欲墜的鐵皮屋。只有天台或窗戶綻放的鮮花,尚見頹廢中透出絲絲生活氣息。

HAK4.jpg

與香港絕大多數的客家村迥然不同,薄扶林村沒有牌坊(其中原因值得探究)。該村有長達二百多年歷史,可以說先有薄扶林設村,後有香港開埠。香港在1841年開埠成為貿易港,而薄扶林村在1819年已有歷史文獻記載。

HAK5.jpg

該村還有另一大特點,也是全港唯一。香港曾經有大約三百個客家村,但只有薄扶林村供奉「李靈仙姐塔」,成因無從考證。該塔高約五米,紅磚砌成,塔身刻有「民國丙辰」(1916年),估計是開始興建的年份。至於為何供奉仙姐,有好多說法,驅鬼、避瘟疫皆有,甚至有人說仙姐其實是男人身。

HAK6.jpg

村頭樹下水井傍,是傳統客家鄉村的一道風景線,是嘮喀的聚腳點,也離鄉背井之後的鄉愁記憶,薄扶林村也不例外。尤其是在沒有互聯網的歲月,這個「阿公的空間」是維繫村民感情最重要的紐帶,是三姑六婆說長道短,孩子們嬉戲玩耍的最好去處。

HAK7.jpg

據說,薄扶林村的風水格局是三水環村,兩邊是左青龍右白虎兩座山。這個背靠太平山的村落本來「風生水起」,但近數十年流經的水量漸小,秋冬時份更因乾涸而無以為繼。居村內逾半個世紀的村民蕭昆偉回憶,他家後山曾經是充滿歡樂的「桃花源」,四季綠草如茵,溪水汩汩。孩童鑽進大紙皮箱就能滑草地從山上滾到山下,這景象湮滅在歲月的長河中了。

HAK8.jpg

香港有不少重要設施首建於薄扶林,例如竣工於1883 年的香港首個水塘,泉水來自太平山,為香港提供自來水。香港第一個牧場亦在此地。1885年牛奶公司興建的「薄扶林牧場」,1984年才遷走。1911 年,本港首間大學「香港大學」亦落戶於薄扶林。

HAK9.jpg

薄扶林村現時約三千人居住。樓價高企,這幾年回村居住者眾。昔日的客家村,如今棲居的是來自天南地北的人家。

HAK10.jpg

前些年,獲立法會財委會批出5800多萬元,明愛和村民合作計劃將這座被列為一級歷史建築的牛奶公司宿舍復修成「薄鳧林牧場」博物館,預計2021年向公眾開放,以慰記憶中的鄉愁。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客家習俗也是「與時俱進」,根據沙頭角《吳氏族譜》記載,該宗族先民是從清朝康熙年間從梅州大埔遷居羅浮山畔的博羅,後輩再遷徙至沙頭角。他們把大埔原鄉的鯉魚燈變成面向海洋的沙頭角「魚燈舞」,被評為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港深沿線的客家人「耕漁而外,不廢弦歌」,傳統的客家山歌自然洋溢「山風海韻」,歌詞也就有了濃厚的海洋氣息。

    林文映  2023-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