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柏:何謂與「恐怖主義」愈行愈近?

2019-10-02
寒柏
學研社成員
 
AAA

fire1.jpg

「反修例」暴動發生之初,便有官員指出,香港的示威及暴動,出現了「顏色革命之特徵」。及後,暴動越演越烈,有官員更認為,香港已出現「恐怖主義的苗頭」。此外,每當暴徒縱火,有電視台都會說暴徒投擲「疑似汽油彈」。直到近來,警方亦開始表明,現在的暴力行為,已經與「恐怖主義」愈行愈近。

這三個多月以來,暴徒非法集結、四處縱火、刑毀、塗鴉、大肆破壞地鐵站、欄杆和立法會大樓等公共設施,更堵塞馬路、隧道、地鐵、霸佔機場和包圍警局。此外,他們多次向警方防線作出暴力衝擊,向警員掟磚、投擲汽油彈、不僅以削尖了的竹枝和鐵枝襲警,還用上丫叉、彈珠、氣槍、鐵棒、鐵傘等武器。此外,他們亦藉故圍毆無辜的小市民,當中不乏手無搏雞之力的老翁。暴徒以暴力行為威脅政府,甚至不容許任何討論,逼令政府要全盤接受他們開出的條件,以大肆破壞、襲警和毆打市民來威嚇政府,這徹頭徹尾就是「恐怖主義」和「顏色革命」,為何有關當局仍要以「特徵」、「苗頭」和「疑似」等似有若無的形容詞來修飾呢?

有趣的是,暴徒多次投擲的物品,一碰到其他物件便燃燒起來,火勢猛烈,甚至乎發生爆炸,明顯是「汽油彈」了,電視台記者卻一直說成是「疑似汽油彈」。為什麼這般顯然易見的「汽油彈」,仍要加上「疑似」兩個字?「汽油彈」不過是一個統稱,不能算是嚴格的學名,有必要故作嚴謹的說成是「疑似」嗎?難道記者肯定該「汽油彈」的殺傷力不夠?所以不能算是「汽油彈」?直到近兩星期,電視台才開始刪去「疑似」兩字,莫非記者調查了三個月,才確認那些爆炸品是「汽油彈」? 

很多記者的報道,當然是十分偏頗,但無論是官員或警方對這場暴動的形容,都顯得格外留神及嚴謹,但其小心用詞的背後,亦暴露了當權者對「以武制暴」的手段有所顧忌,不敢強硬,亦不願操之過急。因此,警方只得無奈的要表明,會使用「最低限度武力」。那麼,敵人還會怕你嗎?

懷柔政策及避免大規模衝突未必是全錯,但最大的問題,就是官僚體系不僅「一跪再跪」,還表現得太克制及過份誠實,太容易給人看穿。只談「止暴制亂」而不敢談「武力」,連「緊急法」也擱在一旁不用,試問反對派政客及暴徒,還會再有顧忌嗎?

警方在短短三個多月之內,已拘捕了超過1,500人。回想當年,港英年代的「六七暴動」持續了八個月,當時警方亦只一共拘捕了1,936人而已。很明顯,如今警察已盡了本份。而且,警方被逼過份克制應對暴徒的客觀情況,只會使前線警員的處境越來越危險。要平定一場動亂,不能單靠警方,問題始終在政府內部身上。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