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文映:元朗客家大宅蔭華廬

2019-10-04
林文映
香港客家文化研究會會長、香港作家聯會理事
 
AAA

IMG_0014.JPG

1938年葉劍英元帥與潘君勉先生於蔭華蘆門前留影。

筆者前不久在《思考香港》的專欄,發表了一篇介紹元朗客家大宅慎德居的文章,收到海內外逾百個Facebook用戶的查詢,許多朋友問香港是否有類似的客家大宅。

有啊,規模更宏大、歷史沈澱更豐厚的還有不少,譬如沙田的曾大屋、荃灣的三棟屋、上水的鄧家祠堂等等。本文介紹的蔭華廬,座落在元朗凹頭,是上個世紀初曾經富甲八方的日本華僑潘君勉的宅第。中共開國元帥葉劍英、著名作家郭沫若入住過該屋。香港日治時期,蔭華廬曾被日軍徵用作憲兵指揮部、元朗軍事總部。

IMG_0006.JPG

1938年葉劍英元帥攜母親、太太與潘君勉家人合影於蔭華蘆門前。

很多香港人都知道香港有一個逾百年的社團叫「香港嘉應商會」(現己易名為香港梅州總商會)。該會的創始人,正是潘君勉先生。他當年在日本及南洋經商暴富,衣錦還鄉,在家鄉廣東梅縣南口鎮蓋了一座「威震八方」的蔭華廬。也許是覺得蓋房子這點錢太過「濕濕碎」,於是又在1932年專程從梅縣把孫天朗名建築師及多位技術人員請到香港,在元朗凹頭再建一座,同樣命名為「蔭華廬」。

IMG_0012.JPG

2013年筆者與潘君勉先生的長孫潘紹基作訪談。

這是唯一一幢(沒有之一)被香港政府列為一級文物的單一民居。潘君勉對「蔭華」這個名情有獨鍾的理由簡單得不能再簡單:蔭華是其父的名字。此舉亦可窺見客家人對父母的孝順,對列祖列宗的敬仰。

筆者曾經多次帶海外僑領、專家學者、各國駐港領事參觀蔭華盧。唐朝詩人白居易筆下的情景,「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恍如在香港的古村落大宅再現。2012年筆者撰文描述,大宅「被林莽呑沒了,偶爾露出些屋脊的青瓦,門前半月形的池塘已被蘆葦、水草佔滿,甚至蔓延到禾坪,直逼蔭華廬三字大門的台階」。

IMG_0013.JPG

今年4月筆者陪同自美國、加拿大回港的潘氏孫兒潘紹樞先生、潘紹達先生參觀蔭華蘆。

雖被野荒包圍,蔭華廬的顯赫仍然震撼。正門兩側分別雕有一對貼金木獅,墻上又有兩對陶獅,上下左右共有八隻之多,形神皆霸氣,故又被稱為「獅子屋」。

中庭正樑上書「百子千孫」、「如意吉祥」,前堂掛「富貴壽考」四字匾,滿屋桃花貼金屏風,整個大宅共有16間房、6個廳堂和兩個內院。

IMG_0015.JPG

潘君勉1882年出生於廣東梅縣。1908年,年方26的他在堂叔創辦的香港「萬通安記」幫手,其後自創「南通」公司,又與宗親潘植我在日本創辦「得人和」商號,將神戶、大阪等地的商品批發至南洋各埠,從此「貨如輪轉,日進斗金」。

潘君勉是孟子古訓「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的典範。他是中國近現代史上,與國家民族的命運捆綁得最為緊密的商人之一。在日本結識了民主革命先驅孫中山之後,潘君勉出錢出力輔助國父在日本組織中華革命黨,在海外為討袁籌集軍餉。孫中山先生途經香港時曾作客蔭華蘆,並親書「博愛」兩字相贈,這件墨寶現在已轉贈「梅州市華僑博物館」。

IMG_0019.JPG

他還熱心扶持家鄉青年赴印尼謀生,慷慨解囊資助在日本留學的中國窮學生,受益者包括郭沫若、李伯球等。抗戰期間,同鄉葉劍英在香港就醫時,也曾住「蔭華廬」,兩家人曾在門前合影留念。潘君勉在葉劍英的啓發下,除了串連香港商界捐獻巨款支持抗戰,並通過葉的關係將其兩名侄兒送到八路軍的抗日前線。

IMG_0016.JPG

為了答謝潘君勉等港澳各界和海外僑胞對抗日戰爭的支援,葉劍英及八路軍辦事處多次寫信表示敬意。1938年8月,周恩來、葉劍英、廖承志、潘漢年致電香港、新加坡各華僑團體表示:「諸僑胞忠誠愛國,累寄款項援助,不僅同人等萬分欽佩,益使我前線英勇將士為之感奮!」

IMG_0017.JPG

中國大陸搞「文化大革命」的1968年,潘君勉逝世於香港。1983年,港督尤德夫人曾進入潘氏蔭華廬參觀。1985,港英政府年將之評為一級歷史建築。香港博愛醫院因擴建應付新市鎮的需求,曾計劃拆卸蔭華廬,所幸最終得以保留。九十年代,「巴士大王」徐展堂家族購入蔭華廬及相連土地,曾打算發展私人住宅,但最後擱置。

IMG_0021.JPG

唐代詩人劉禹錫曾經寫過一組詠懷古蹟的《金陵五題》,其中的《烏衣巷》,恍如香港這座顯赫世家的寫照,「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但願特區政府能夠撥劃更多的資源,保育、活化香港「買少見少」的文物建築並供遊人參觀,以弘揚香港的本土文化。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客家習俗也是「與時俱進」,根據沙頭角《吳氏族譜》記載,該宗族先民是從清朝康熙年間從梅州大埔遷居羅浮山畔的博羅,後輩再遷徙至沙頭角。他們把大埔原鄉的鯉魚燈變成面向海洋的沙頭角「魚燈舞」,被評為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港深沿線的客家人「耕漁而外,不廢弦歌」,傳統的客家山歌自然洋溢「山風海韻」,歌詞也就有了濃厚的海洋氣息。

    林文映  2023-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