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文映:石澗溪畔的橋頭伯公

2020-03-10
林文映
香港客家文化研究會會長、香港作家聯會理事
 
AAA

IMG_4138.JPG

1.JPG

作為繼沙田之後又一成功發展的新市鎮,香港人當然知道將軍澳,但知道還有一條以之命名的村落的人,恐怕少之又少。

將軍澳村位於翠林山畔,寶琳地鐵站不遠處。該村土地平曠,惟背靠茂林修竹奇石飛瀑,有兩條山路曲徑通幽,可行至井欄樹溪及魷魚灣村。沿途可見飛流直下鷓鴣山,從將軍澳村的東北面注入海灣。

將軍澳村約於1730年代建立,原居民均為客家吳姓及陳姓,原籍寶安縣沙井(今深圳市郊區)。因逃避兵禍,先民遷往衙前圍村。此村曾是九龍半島歷史最悠久的仍然有人居住村落,歷經逾四百年風雨,又名慶有餘村,寓意豐衣足食,年年有餘。

IMG_4134.JPG

039.JPG

對遊人來說,將軍澳村後的石澗是最吸引之處,沿途怪石嶙峋,卻有石澗淸澈見底游魚可數,若干條大小不一各有特色的瀑布如銀練飛舞,統稱為「小夏威夷瀑布」。此地平時林深竹靜,周末卻是遊人如織。但對筆者而言,從村邊走過平安橋,離瀑布不遠處立有一極不顯眼的石塊,上書「橋頭伯公」,才是最值得探究之處,因為伯公是客家山地最常見的神明,是客家文化的圖騰。

客家人敬奉「土地伯公」,最大的特點是隨處可見。譬如將軍澳村的伯公神位,就設在數人環抱都攬不過來的粗壯古榕下,上有一副對聯,「伯德如山重,公恩似海深」,橫批是「保我黎民」。筆者認為,伯公是「最接地氣的神明」,家宅內外、田梗橋頭、村口古樹下皆可見。其神位的設置極其簡單,往往一小神龕,龕內只有一塊石碑或木牌、紅紙、石頭等。

「伯公」其實是土地神。由於客家分布甚廣,也有人稱之為「社官」、「社公」、「福主」。粵東移民至香港、台灣乃至南洋諸國如馬來西亞、印尼、新加坡等地的客家,將土地神稱作「伯公」的居多。

070.JPG

074.JPG

IMG_4138.JPG

「伯公」無所不在,但似有分工,「各司其職、各顯神通」,比如宅內「龍神伯公」、「灶頭伯公」、「床頭伯公」;田野有「塘頭伯公」、「田頭伯公」、「水口伯公」、「路口伯公」、「橋頭伯公」、「榕樹伯公」、「石頭伯公」。有的地方,祖墳旁還設一個「后土伯公」神位。這種現象非常獨特,很值得客家研究學者深入探討。

伯公在神祗界的地位貌似不高,沒有莊嚴巍峨之態,但卻與客家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亦是最接近心靈的守護神。雖然有些廟寺奉祀也有伯公偶像,但絕大多數的表現形式僅是一方石碑或木牌、一塊石頭或一棵枝繁葉茂或盤根錯節的大樹。但這種簡樸毫不影響客家人對伯公的尊崇,「入山先問伯公」、「伯公唔開口,老虎唔敢食狗」、「宰牛殺羊,問過公王」等民諺,這在說明客家人常懷感恩之心,敬土地如敬神。在「吾土吾民」的語境中,薪火相傳的族人養育萬物的土地,達到了和諧。

IMG_4143.JPG

IMG_4162.JPG

IMG_4135.JPG

敬拜伯公,通常要上香供茶。春耕秋收,下田時要備果品、香燭、茗茶、娘酒,糕粄等祀奉伯公。有些地方的客家人,還在田頭燒紙祈禱風調雨順。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客家習俗也是「與時俱進」,根據沙頭角《吳氏族譜》記載,該宗族先民是從清朝康熙年間從梅州大埔遷居羅浮山畔的博羅,後輩再遷徙至沙頭角。他們把大埔原鄉的鯉魚燈變成面向海洋的沙頭角「魚燈舞」,被評為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港深沿線的客家人「耕漁而外,不廢弦歌」,傳統的客家山歌自然洋溢「山風海韻」,歌詞也就有了濃厚的海洋氣息。

    林文映  2023-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