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文映:川龍漫記

2020-03-16
林文映
香港客家文化研究會會長、香港作家聯會理事
 
AAA

IMG_4202.JPG

大帽山是香港的最高峰,深受行山客喜好。在晴朗的一天出發,登頂可俯瞰逾八成的香港陸地,包括東面的獅子山、飛鵝山;南面的太平山、維多利亞港、南丫島。向西南、西北張望,可見大東山、鳳凰山、雞公嶺、大刀屻、觀音山;遠眺東北,八仙嶺、馬鞍山、元朗平原甚至深圳福田的高廈森林,皆盡收眼底。

有一個歷史長逾五百年的客家村落,就座落在「一覽眾山小」的大帽山的半山腰。村名叫川龍,聚居的是曾氏客家原居民。這些村民的祖先,源自粵東的龍川縣,永樂年間(1403年至1424年)己陸續遷移至香港荃灣。輾轉之間,先祖大璋公擇居大帽山麓拓植及安營扎寨。不過,那些年這荒山野嶺還沒有村名。

IMG_4197.JPG

IMG_4195.JPG

「川龍」這地名的出現,遲至鴉片戰爭之後。話說早期的港英殖民政府官員登記入冊原住民,問哪裡來的什麼人?答曰龍川,於是官府一字不誤錄入,只是按英文習慣倒著寫,Chuen Lung Village就變成了「川龍」。

熟知川龍的香港人,未必了解其源頭的龍川。這個位於東江及韓江上游的地方,其實非常「把炮」。龍川有2220多年的建縣史,是廣東歷史最悠久的四個古縣之一。據考古學家考證,最遲在新石器晚期就有人類居住,春秋戰國時期,主權屬於百越。秦始皇平定統一中原後,開始「南征北伐」,令蒙恬將軍領30萬精兵北上驅逐匈奴,修築萬里長城以御外患,遣趙佗將軍率50萬大軍南下平定嶺南。在龍川築城設縣,隸屬南海郡。首位縣令,正是秦軍大將趙佗。

IMG_4196.JPG

IMG_4198.JPG

後來因為秦朝滅亡,「鎮守邊關」的將士們回不去中原故土,趙佗就地宣布成立獨立主權的「南越國」,但在公元前196年對漢高帝劉邦稱臣。因為這段歷史,有史家認為,客家人從黃河流域南遷的歷史應該上溯至秦漢,而非唐宋。

龍川之成名,不僅有趙佗,還有蘇東坡。他在宋哲宗年間(大約1085-1100年)被貶流放在龍川白云橋。蘇東坡在龍川住得非常愜意,直把他鄉變故鄉,一改淪落天涯的孤客心態,有詩為證,「獲罪清時世共憎,龍川父老尚相尋,直須便作鄉關看,莫起天涯萬里心」。由於遠離皇廷政治和權鬥,蘇轍反而可以潛心寫作,在龍川留下兩本文集,其中《龍川略志》記載了他在朝廷做官時所見,包括歐陽修、張安道、司馬光、王安石等一代名臣的言行,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

IMG_4199.JPG

IMG_4205.JPG

大帽山的交通不是太方便,行山客多數驅車至半山腰,筆者也是乘閨蜜阿鳳的四驅車「直奔主題」駕到川龍。大帽山又稱為大霧山,粵語同音,且名符其實。筆者來到登山口,但見雲霧蒸騰。峰巒疊嶂在風起雲湧之際怱隱忽現。

行山客盡興而歸,大多會在川龍歇腳。該村設有兩間歷史悠久的茶樓,最大的特色是客人自助,煮水沏茶。一籠籠的點心是新鮮出爐的,取完了要等下一回合。出名菜式包括大帽山農莊種植的有機西洋菜、山水豆腐花以及自製米槳的香滑腸粉。倚窗品茗,悠然見山,堂客施施然進出,頗有舊式茶樓的氣場。

IMG_4201.JPG

IMG_4203.JPG

IMG_4204.JPG

川龍村的古樸,確實獲香港美食及旅遊行業青睞,拍攝介紹的節目不在少數。村內更多次成為電影的拍攝場地,包括黃秋生、李修賢、「大傻」成奎安主演的《八仙飯店之人肉叉燒包》,還有古天樂、楊千燁演的《五個小孩的校長》。

其實,來到川龍不一定要登頂大霧山。流連村舍、田畦及林木溪澗,感受田園牧歌式的客家傳統生活,洗滌喧囂都市生活帶來的身心疲憊,已不虛此行。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客家習俗也是「與時俱進」,根據沙頭角《吳氏族譜》記載,該宗族先民是從清朝康熙年間從梅州大埔遷居羅浮山畔的博羅,後輩再遷徙至沙頭角。他們把大埔原鄉的鯉魚燈變成面向海洋的沙頭角「魚燈舞」,被評為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港深沿線的客家人「耕漁而外,不廢弦歌」,傳統的客家山歌自然洋溢「山風海韻」,歌詞也就有了濃厚的海洋氣息。

    林文映  2023-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