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文映:詩情畫意的客家圍屋

2020-04-10
林文映
香港客家文化研究會會長、香港作家聯會理事
 
AAA

不久前在《思考香港》發表「圍城 圍村 圍屋」一文,收到遠在南美洲的來郵。一位僑居牙買加的鄉親說,說圍屋寄托了世世代代粵東和閩西客家人的集體記憶和鄉土情懷,希望筆者能夠撰文介紹。

這是一個很大的題目。因為客家圍龍屋與北京的四合院、陝西的窯洞、廣西的「杆欄式」和雲南的「一顆印」,並稱為中國五大民居建築風格,足以寫成一本大書。區區千字文難以詳述,筆者只能勾勒概況。

IMG_4980.JPG

IMG_4985.JPG

IMG_4977.JPG

IMG_4992.JPG

IMG_4986.JPG

圍屋主要分佈在客家人聚居的閩西、贛南、粵東、粵北,並散見於台灣的屏東、雲林、苗栗、新竹、台中東勢等。在香港,筆者曾經介紹的沙田曾大屋、八鄉吳家村郁青別墅、荃灣三棟屋、柴灣羅屋、元朗慎德居、蔭華盧,都是不同時期不同風格的客家圍屋。

作為漢民族最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之一,客家圍屋的類型多達十餘種,其中以圍龍式、半月型、城堡式、四角樓最具特色。

IMG_4974.PNG

世人較為熟知的福建永定土樓,就是典型的圍龍式。圍樓猶如「天上掉下來的飛碟,地下冒出來的蘑菇」,其設計創意令許多慕名考察的西方建築學家都驚嘆不已。這種指環型土樓,又稱為「寨」。土樓內的布局,分為通廊式和單元式兩種,土樓的直徑由幾十米至上百米不等。

IMG_4990.JPG

IMG_4961.JPG

半月形圍樓主要分佈在筆者的家鄉粵東梅州各縣。「半月形圍樓」,僅憑名稱已能想像田園牧歌的詩情畫意:大門前必有一塊曬稻谷的禾坪、一方半月形荷花搖曳蛙聲此起彼伏的池塘,禾坪除了曬穀亦可乘涼,是宗族節慶及孩童嬉戲的樂園。池塘兼有蓄水、養魚、洗滌、防火、抗旱的功能。對詩書傳家的客家仕族而言,倒影天光雲影的池塘,更是春風秋月下自家庭院前,徘徊流連放飛心情的好去處。

四角樓多見粵東北如河源、惠州、韶關等地,與福建的方形土樓和江西的「土圍子」一脈相承,但更突出防禦自衛功能。顧名思義,四角樓呈方形,更準確地說是長方形。整個建築的四端加建碉樓及瞭望塔,牆身有槍眼,大門的牆根設有看家護院的大黃狗自由進出的孔洞。

有些四角樓中間不設堂屋,這樣可以騰出大空間,四周槓屋環列,此佈局顯然著眼防衛,如興寧崗背「躲世圍」。筆者曾經走訪當地,長老們兒時的記憶仍然栩栩如生,每逢兵匪之亂,村民們便「抱團取暖」,遷入該樓互相守望共同御敵。

IMG_4993.PNG

IMG_4962.JPG

城堡式圍樓散見於東江流域,吸納了堂橫式、圍龍式、四角樓以及嶺南民居的優點,例如在平面佈局上保留了客家民居堂屋、橫屋、禾坪、月池、轉斗門的主要結構,在後圍中央增建「望樓」,圍樓頂層周圍建成通廊「走馬樓」。

眾所皆知,客家人四海為家,是地球上散居最廣的漢族民系。許多華僑在外打拚衣錦還鄉,所建圍屋往往中西合璧式。但這類「半唐蕃」建築,最早出現清末,多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湧現。在梅州,中西合璧式建築的代表者是白宮(叫上數百年的地方名,與美國總統府沒有一毛錢的關係)的聯芳樓。丘氏家族早年在印尼巴城(今雅加達)謀生發達,回鄉所建大宅吸納南洋、西洋甚至中東的設計元素,建材全部從海外進口。外觀猶如西式宮殿,門窗、廳堂加以西式雕飾,尤其是是增設陽台,在客家人聚居的山區,可謂開風氣之先,使古樸沉靜的傳統建築煥發出西風東漸的氣息。內部採用客家堂橫屋的平面佈局,局部稍作改動,譬如將弧形的圍龍和花頭部分改為長條形,橫置如枕,故又俗稱「枕頭屋」。

IMG_4988.JPG

香港舊時隸屬新安客家縣,鴉片戰爭之後又成為中西文化交融的商埠,所式圍屋的以多姿多彩的形式呈現,包括堂橫屋、槓式屋、城堡式、凹字形排屋、中西合璧式。在新界北區以及元朗大旗嶺、八鄉、十八鄉等地,以槓屋、凹字形排屋(俗稱鎖頭屋的組合)最為常見。

客家圍屋的歷史,始自唐宋,盛行於明清。客家人南遷安家落戶,傳承了中原漢族建築最先進的抬樑式與穿斗式相結合的工藝。宅基通常選擇丘陵地帶的山坡地段,經典的主體結構為「一進三廳兩廂一圍」。

IMG_4985.JPG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建材。在西式水泥(香港稱青泥)沒有發明和普及之前,客家工匠就地取材,採用黃土摻石灰,用糯米飯,雞蛋清作粘稠劑,以竹片,木條作筋骨,夯實成為沒有鋼筋混凝土但卻異常堅固,足以抵擋風侵雨蝕的圍屋。筆者曾在福建龍岩走訪一位築樓師傅,他說用以蓋房的黃土質地特殊,挖好之後要堆放三個月,經過特殊的發酵過程而形成「熟泥」,再經過數道攪拌程序,將煮至融化的糯米漿加入黑糖或蜂蜜,再倒入熟泥中一起攪動方能砌樓。筆者擔心,類似的客家傳統工藝正在急速消失,以後只能在博物館聽到介紹了。

隨著工藝消失的是客家傳統生活方式。舉例說,以前建的普通圍屋占地八至十畝,大圍屋的面積則在三十畝以上。這在今時今日寸土寸金的香港,是不可想像的。還有,現代社會都由所謂的「核心家庭」(通常是一家三口)組成,但客家人的傳統價值是「多子多福」,並以「三代同堂」為榮,如能五代同堂,足以為炫耀了。家中人口多,通常一座完整的圍屋有二十至三十間房,還有多個廚房、大小廳堂、水井、池塘、豬欄、雞舍、禾坪、倉儲等生活設施,形成自給自足的小群體。一間圍龍屋就是一座客家圍聚的堡壘、相對封閉又互相守望的村寨。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客家習俗也是「與時俱進」,根據沙頭角《吳氏族譜》記載,該宗族先民是從清朝康熙年間從梅州大埔遷居羅浮山畔的博羅,後輩再遷徙至沙頭角。他們把大埔原鄉的鯉魚燈變成面向海洋的沙頭角「魚燈舞」,被評為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港深沿線的客家人「耕漁而外,不廢弦歌」,傳統的客家山歌自然洋溢「山風海韻」,歌詞也就有了濃厚的海洋氣息。

    林文映  2023-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