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文映:被英軍擄到倫敦的圍城鐵門

2020-05-15
林文映
香港客家文化研究會會長、香港作家聯會理事
 
AAA

IMG_5891.PNG

趁疫情稍有好轉,去了一趟元朗錦田探訪朋友,順便重遊吉慶圍。

這是新界一個著名的圍村,筆者帶大陸、台灣及歐美訪港的客家學者,不知參觀多少次了。香港開埠才一百八十年,但吉慶圍這座客家圍城,建於明朝年間,至今已有五百三十多年歷史了。

歷今五個世紀的風雨,至今尚算保持完好,殊為難得。這座圍城坐落在新界錦田。錦田土地肥沃,草木豐榮,自古已有不少村落。新界五大氏族之一的鄧氏徙居錦田時,因初居之地四周都是高山,取名為「岑里」,而山谷盆地開闢的田野就名為「岑里田」 ,後來被簡稱為「岑田」 ,最後易名為今天的「錦田」。

IMG_5895.JPG

IMG_5894.JPG

IMG_5879.JPG

IMG_5887.JPG

吉慶圍最搶眼之處,是那道歷經風侵雨蝕的厚重圍牆。該圍牆的歷史,遠比村落為短。清朝康熙初年,寇盜為患,鄉民才加建六公尺高的青磚圍牆。牆基用麻石築砌而成。壁上設砲口,圍牆四角均築砲樓。圍城門以連環鐵閘開合。外圍原有一道十多米寬的護城河,大約在1662年至1721年間加建,後來被填平。吉慶圍只有一個出入口,上有一塊記載鄧氏歷史的銅牌。

IMG_5899.JPG

IMG_4794.JPG

真正令吉慶圍遠近聞名的是「鐵門事件」。1898年,英國強迫清政府簽定《展拓香港界址專條》,翌年開始接管新界。但錦田居民不甘被殖民,以吉慶圍的高牆及護城河為屏障,誓與圍城共存亡,與前來接管的英軍展開血戰。英軍屢攻不下,遂以大砲轟開城門。如今逢吉鄉「妙覺園」的「英雄祠」紀念的正是當年鐵血守城的鄉勇。城池陷落,英軍拆卸鐵鑄城門,不遠萬里海運回倫敦,視為戰利品參加展覽,以宣示大英帝國遠征東亞的神威。

客家人素以「硬頸精神」立身處世,對祖傳鐵門被擄走豈能罷休?族人屢屢要求索還,至1924年,英國人似乎受不了客家村民「一根筋」式的不依不饒,幾經周折,終於在蘇格蘭尋獲鐵門並運回香港。1925年5月,總督司徒拔親臨主持莊重的鐵門移交儀式,且立碑誌言。事件終以新界客家鄉民宣示物歸原主告終。

IMG_5892.JPG

IMG_5893.JPG

穿越滄桑歲月,十八英呎厚的城墻仍然靜默肅穆地環繞著吉慶圍。但圍牆內的陋巷顯得斑駁蒼老,許多舊屋已改建成西班牙式別墅。居住者來自五湖四海,但鄧氏後裔居於吉慶圍的仍不在少。

IMG_5896.JPG

IMG_5897.JPG

吉慶圍曲折的鐵門回歸事件,後來被拍成電影。鐵門至今仍迄立不倒,體現了客家人不屈不撓的抗爭精神和家國情懷。遊人至此,莫不佇立沉思感懷。

IMG_5884.JPG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客家習俗也是「與時俱進」,根據沙頭角《吳氏族譜》記載,該宗族先民是從清朝康熙年間從梅州大埔遷居羅浮山畔的博羅,後輩再遷徙至沙頭角。他們把大埔原鄉的鯉魚燈變成面向海洋的沙頭角「魚燈舞」,被評為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港深沿線的客家人「耕漁而外,不廢弦歌」,傳統的客家山歌自然洋溢「山風海韻」,歌詞也就有了濃厚的海洋氣息。

    林文映  2023-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