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卓立:如何讓香港的音樂作品有更多出頭機會?

2020-06-11
張卓立
自由身媒體及戲劇工作者
 
AAA

music1.jpg

偶爾看到一份學生報紙採訪,香港的地下音樂人表示他們的生存空間困難。再翻看有關香港流行曲的報道,同樣業界也表示處境也相當困難,許多香港的音樂頒獎禮不復以往反應熱烈。「主流」和「非主流」同喊困難,但我們不可輕言「香港樂壇已死」,因為傳播界不可沒有音樂,社會也不可沒有音樂。更重要一點是:香港的音樂保守著粵語文化,不能捨棄。

綜合現在香港音樂市場不振問題,歌曲歌詞歌唱好不好其實見人見智,值得關注的是音樂作品發放渠道能不能夠追上時代。

我也有作曲,朋友問我,作品有什麼出口途徑?一語中的,拿一間工廠的製成品為比喻,它們需要推廣到市場的渠道,讓消費者購買,一個完整的出產過程才會形成。那麼,香港的音樂,有什麼市場,又有什麼途徑呢?

先說市場,互聯網的興起,帶來的是國際化的競爭,透過視頻和音樂網站,香港的歌曲多了許多機會與外地的音樂作品競爭,最明顯是內地和韓國的歌曲;另邊廂,在香港市場,據我觀察,音樂作品和歌手至今仍依賴電視和電台讓觀眾認識,但一天的時間就這麼多,音樂作品在主流媒體播放的機會始終有限。

面對這樣的局面,我們既要增加本地音樂的發表渠道,同時也要增強主流媒體的角色。

過往香港樂壇曾經有一段光輝的日子,大批優秀流行曲作品成為經典。但近年網絡媒體興起,衝擊音樂工業的傳統營運模式,收入來源和競爭環境發生根本性變化,或多或少影響了出品的質量。

所以,我們需要設立一個以推廣香港本地音樂為宗旨的網上音樂專業平台,包容性強、進入門檻低,不論大型唱片公司和獨立音樂人,都可以上載作品。

在網上設平台的好處是它可以製造「長尾效應」,較少知名度的作品也可與受眾見面,讓新鮮代音樂人多一點發揮機會,發表實驗性作品,慢慢集腋成裘爭取支持。主流媒體可以定期與平台聯合舉辦節目選播當中受歡迎而且質量優秀的歌曲,邀請歌手、作者亮相節目作進一步推廣,讓他們「拾級而上」成為樂壇的新星、視聽界的新血。

此種同時有效利用傳統媒體與網上平台優勢的方式,在世界已成大勢,香港的媒體未嘗不可一試,讓香港的音樂在未來繼續百花齊放,承傳香港的文化軟實力,把音樂的激情和歡樂帶給海內外民眾。

 

作者電郵: cheung_cheuk_lap@hotmail.com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哈佛大學音樂學系博士、台灣大學助理教授佩玲最近來香港辦事,順道來看望筆者。
    她的父親黃宣衛任職中央研究院,是相交多年的老朋友,所以筆者視佩玲為「姪女」,除了盡地主之誼,還為她舉辦了一場客家音樂的專題座談會。
    邀請出席的嘉賓都是對客家山歌或文化有深入瞭解的朋友,包括香港演藝學院退休講師張國雄博士、西貢前區議員何觀順校長、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音樂系、主修聲樂、副修琵琶及非洲鼓的陳詩明老師,還有香港音樂人伍新強,以及鳳凰衛視主持人曾瀞漪等。

    林文映  2023-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