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文映:排頭村及藍村長

2020-07-13
林文映
香港客家文化研究會會長、香港作家聯會理事
 
AAA

IMG_6678.JPG

0F4C9D20-C01F-415C-88F6-29DB6434D410.JPG

出於對客家文化的熱愛,筆者經常「上山下鄉」走訪香港的鄉村。其中一個非常「就腳」的地方,是沙田的排頭村。從車水馬龍、人潮湧湧的新城市廣場出來,隔一條高架橋便是。這條村已有至少一百五十年歷史,依山而建,旺中帶靜,在紅塵滾滾之中從容守望歲月的流逝。

藍玉棠是筆者走訪過的客家大佬中最特別的其中一個。你可以叫他村長,因為他是排頭村的頭領;亦可叫師傅,因為他從少年開始習武,現任香港「客家功夫文化研究會」的主席;叫老板也名符其實,他是村前榕樹下港式茶餐廳的老細之一。

0CA7EF86-B9E0-4CB2-851C-F9124ED0628B.JPG

不過,鄉民普遍稱他為棠哥,這叫法親切隨和接地氣。棠哥七十多歲了,身子骨顯得硬朗精幹。據他介紹,從十五歲開始練功夫,一打就是大半個世紀,現雖已過「人生七十古來稀」之年,晨練習慣從未中斷。

棠哥另一特別之處,是過去數十年幾乎沒離開香港,原因竟然是「走不開」。每天五更就起床,先是焚香拜伯公、拜祠堂然後開始打拳,要是旅行就亂套了,可見棠哥的執著和硬頸精神。

但棠哥其實是出過遠門,趟過大江大海的。父親是鄉紳,家底殷實,把少年棠哥送到英倫讀書。棠哥後來還娶了愛爾蘭太太。筆者採訪當天見到他的二兒子,五官「鬼佬」模樣,長得虎背熊腰,據說獲得多項香港及海外舉辦的鐵人比賽冠軍。兒媳婦是法國人,孫女金髪碧眼,十足芭比洋娃娃。

IMG_7045.JPG

排頭村大約建於清朝咸豐年,村民絕大多數姓藍。開村先祖藍勝昌及族人由廣東省五華縣南遷,先在荃灣深井落腳,因房舍被風雨所毀,輾轉來到沙田開基。藍勝昌遷此地不久逝世,其妻為著撫養兩名孤兒,及免別人侮辱,故再嫁與一丘姓男子,因為此緣故,排頭村內也有不少丘姓人。

至於藍氏太公為何選擇該地已不可考,不過,背山面海,林木茂盛,土地肥沃,縱算不懂風水,也會覺得這是非常宜居之地。村民世代從事耕種,飼養家畜,亦有斬柴作副業謀生的。昔日因村落臨海,在九廣鐵路及大埔公路未建成前,村民亦以捕魚為業。

IMG_7041.JPG

IMG_7043.JPG

港英政府填海之後,附近村莊反而多了土地作耕種之用,亦有村民往西貢三杯酒或大埔新娘潭等地買魚回來在沙田各村落出售。據年齡較大的村民憶述,他們捕魚的方法與別的地方有異,漁舟旁置一木板斜插入水中,當魚游近或被趕至木板時,便會跳躍出水面而跌落艇中,村民稱此種捕魚的舟楫為「跳白艇」。客家人傳統上「靠山吃山」,海上捕撈非所長。但客家人適應生存環境的能力,舉世知名,跳白艇可為一例。

棠哥送給筆者一份沙田鄉公所於1965年出版的資料,彌足珍貴。據他憶述,小時候常有海盜登岸,持大刀打家劫舍。所以村民迎戰,「不是打拳頭架,而是用棍棒及長矛」。為了保家衛村,當年的客家少年皆習武,除了拳腳,還練刀槍棍棒,操起舞麒麟的長凳,就是御敵的武器。

IMG_7040.JPG

IMG_7044.JPG

IMG_7046.JPG

IMG_7048.JPG

客家人崇文重教,但前提是生計有了著落。約上世紀三十年代,村民在祠堂中設立私塾,取名啟文學校,從內地聘請老師為村中子弟授課。語文為主,亦有自然科學常識,依級別分為六班,約為小學程度。客家弟子開學時需拜孔聖人,自備檯和椅搬到祠堂上課,所有學費作為老師薪金。這間私塾就是戰後設立的排頭公立小學之前身。有趣的是,據聞首次在村裡教授英文的不是甚麼老師,而是沙田火車站的站長,屬於義務性質。

93E235F9-BF1C-4596-8CF0-DA3D7CF6DBF9.JPG

客家人的民居通常座北向南,排頭村卻是例外,房子皆朝向東方而建,據說是風水使然。青磚黑瓦的藍氏家祠,建於1920至1930年代,據考當時是請外來的師傅修築的,磚及瓦片購自沙頭角,所用的木材採自客家源流的東江上游,格局設計及雕樑畫棟亦別具一格,足見藍氏重視中國傳統美德之孝道。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客家習俗也是「與時俱進」,根據沙頭角《吳氏族譜》記載,該宗族先民是從清朝康熙年間從梅州大埔遷居羅浮山畔的博羅,後輩再遷徙至沙頭角。他們把大埔原鄉的鯉魚燈變成面向海洋的沙頭角「魚燈舞」,被評為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港深沿線的客家人「耕漁而外,不廢弦歌」,傳統的客家山歌自然洋溢「山風海韻」,歌詞也就有了濃厚的海洋氣息。

    林文映  2023-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