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卓立:工人艱辛開鑿隧道貫穿筆架山 東鐵直通香港南北來之不易
港鐵東鐵線更新後的信號系統在去年9月進行最後階段測試,電腦軟件發生問題,可能導致列車「入錯站」,啟用日期一度押後,延至最近港鐵表示新系統可以在本年2月6日周六啟用,東鐵線列車陸續由每列12節車箱改為每列9節車箱,以準備連接將來的東鐵線過海段。
東鐵線這條投入服務逾110年的鐵路,每日接載數以百萬計人次,而且在這百多年間作多番變革。它最早的名稱是九廣鐵路(英段),當年的起點是尖沙咀。離開羅湖跨過深圳河後,連接廣州的一段稱為九廣鐵路(華段)。雖然英段的距離比華段短,但九龍和新界中間隔著一重山巒,興建難度較高,當時的港英政府也經過一番研究才設定好走線。其中一個方案是避過高山,從九龍西沿海經荃灣、屯門、元朗再到邊境。這路線相對容易建造,但比較迂迴,政府衡量過後一錘定音,採取直接北上的路線方案。
這意味著鐵路要穿越九龍和新界之間的大山,因此要開鑿第一代筆架山隧道。以1900年代的技術,開鑿隧道相比今天困難得多,使用炸藥和身處土質狀況未明的山洞工作,對施工人員構成相當危險。那年代不少其他地方的隧道就算沒有成為工人的葬身之處,有時也因為人手開鑿精準度不足,出口與原本計劃有落差,需要額外作出補救,浪費許多人力物力。幸好,筆架山隧道沒有經過嚴重意外和失誤之下順利開通,使天塹變通途,大大方便香港和內地的客貨運輸,也為數十年後發展新界新市鎮建立基礎。這成果是許多當年默默耕耘的工人和工程師付出血汗,還有認真細緻的工作態度所達成。
二戰後政府大力發展新界,為應付新市鎮大量交通需要,東鐵線由過往鄉郊型鐵路轉型為通勤型鐵路,也開鑿了現今使用的第二代筆架山隧道以容納雙線行車,如今還準備把鐵路延伸,直接抵達維多利亞港彼岸的商業中心。幾番革新提升,由蒸氣機車到今天電氣化火車,參與建設和維護這條交通大動脈的工程人員功不可沒。
作者電郵: cheung_cheuk_lap@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