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卓立:香港也有運河?

2021-03-03
張卓立
自由身媒體及戲劇工作者
 
AAA

12.jpg

「驚蟄」節氣快到,萬物從冬眠中甦醒過來,同時也是香港島銅鑼灣堅拿道天橋底「打小人」「祭白虎」生意最繁忙的時候。

此地通常被稱為「鵝頸橋」,有部份人以為所謂的「橋」是指馬路上的堅拿道天橋,實際上「鵝頸橋」是指天橋下方的電車路。

明明沒有橋,為何有「鵝頸橋」之名?

11.jpg

原來今天「打小人」的地方,地下覆蓋著一條河流,以前稱為「鵝澗」,引導黃泥涌上游的水流出大海。1840年代,時任港府為了疏浚河道,把鵝澗修整並重新命名為「寶靈頓運河」,又於1861年在河上架設了鵝頸橋。1904年開通的香港電車,就是靠鵝頸橋穿越運河,來往港島的東西兩邊。

運河是人工開鑿的河道,主要用作內陸船舶運輸,同時發揮引入河水灌溉田地的功能,有名的例子包括非洲蘇彝士運河、美洲巴拿馬運河,還有中國的京杭大運河。至於這條銅鑼灣寶靈頓運河,規模雖然小得多,不過這裡當年可算是銅鑼灣的地標,舊照片顯示,有些人在運河邊垂釣、網魚,古意盎然。有別於今天商廈林立,銅鑼灣昔日是繁盛的工業區,有中華糖局、香港鑄幣廠、製冰廠、煙草廠,還有一大片貨倉區,運河的稱呼映襯了那時代銅鑼灣的發展概況。

到1960年代,為了興建連接海底隧道的天橋,運河被覆蓋成下水道,變成現今模樣。運河所在的堅拿道東、堅拿道西,英文名”Canal”就是「運河」的意思。

今天,雖然鵝頸橋消失了,但電車路稍微隆起的路面留下了小橋的痕跡。雖然我們看不見運河,但改建後的下水道,相信仍流水淙淙,跟隨歲月的沖刷,疏導山洪導出無垠大海。

 

作者電郵: cheung_cheuk_lap@hotmail.com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上圖:正在興建的北京城副中心站立體交通樞紐。下圖:通州燃燈塔。\作者供圖「你知道北大未明湖畔博雅塔的來歷嗎?」我問一名北大畢業的年輕人,他搖搖頭答不知道。「北大

    郭一鳴  2023-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