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卓立:香港不同時代的兒童面對什麼挑戰?
4月4日是香港的兒童節,碰巧遇上復活節和清明節假期,香港的小孩子可以在長假期中渡過這天了。
兒童是未來的社會棟樑,隨著物質條件越來越好,香港的小孩子很多都能夠在舒適的環境中長大。不過值得注意的是,本地兒童數目愈來愈少,出生率在近年屢創新低,1981年,香港有八萬六千個嬰兒出生,到了2020年,新生嬰兒數目只有約四萬,比全年死亡數字還要低。往日政府提倡家庭生育「兩個夠晒數」,但現在獨生子女的家庭比比皆是,香港不少小朋友似乎要在比較寂寞的環境下成長了。
相比起今天適齡學童人數持續下降,1950、60年代是兒童數目大幅增長的年代,學校和教師人數追不上適齡學童數目,學額僧多粥少,加上大部分中小學都收取一定的學費,對於欠缺經濟條件,家中小孩又多的家庭來說負擔沉重,許多小孩被迫輟學,所以兒童接受教育的權利,成為當年的社會熱話。1971年,香港推行6年小學普及免費教育,在1978年再擴展至9年免費教育,使兒童一律享有基礎教育,造就更多年輕人才,使社會面貌煥然一新,幫助經濟發展。至今,政府已全面推行小學及中學12年免費教育了。
香港自1994年起,成為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締約方,如今社會關注的兒童權利問題,轉移至他們的情緒健康和作息時間分配。許多兒童受家長安排參加課外活動和補習,致使課業沉重,遊戲時間相對較少。一些公益組織的調查結果顯示,本地兒童快樂指數偏低。自去年疫情開始,兒童無法正常上學和社交,身心健康發展更是惹人擔心,要培養幸福兒童,社會付出的心力不能缺少。
作者電郵: cheung_cheuk_lap@hotmail.com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