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文映:香港之嶺的動物樂園

2021-07-23
林文映
香港客家文化研究會會長、香港作家聯會理事
 
AAA

[CropImg]WeChat Image_20210723175644.jpg

客家人的山居歲月有很多體驗和觀察,是現代都市人所沒有的。譬如在新界大帽山川龍,許多村民憑野豬的腳印就能「分辨男女」。長期下鄉走村與山地原住民打交道,筆者也長了見識,以下是平時記録下來的見聞點滴,以饗讀者。

WeChat Image_20210723180213.jpg

WeChat Image_202107231800192.jpg

香港人喜歡行山,遇見野豬是尋常事,但有多少人會留意到,就像人類的原始部落,它們喜歡跑圈留下厚重的蹄印,以宣示自己的地盤。除了交配季節,公豬喜歡獨居,豬乸則傾向於陪伴「仔仔囡囡」成群出遊。

香港有多座海拔超過500 公尺的山,其中最高峰正是海拔近千米的大帽山,屬於死火山區域。峰頂常年能見翻滾的雲海,深林溪澗是石蛙的美好家園。村民說,石蛙捕獵有一獨特本領就是裝死,乘蜻蜒小鳥不備迅猛出擊。

香港在上世紀五十年代還能見到老虎的蹤影,野豬已成為現時身型最大的原生動物,大嶼山、大帽山、港島、西貢、清水灣皆可見。野牛雖塊頭比野豬大,但是農耕時代的「遺民」,不屬野豬、箭豬、黃麂之類的原生動物,耳朵通常掛有漁農署頒發的「身份證」編號。

WeChat Image_202107231756441.jpg

WeChat Image_20210723180247.jpg

行山客都知道野豬喜歡在泥濘中打滾,然後在樹皮上蹭,但很少人知道為什麼。客家大媽珍姐可以回答這個問題。原來野豬的皮下脂肪層厚硬,且散發體熱的汗腺不發達,所以特別怕熱。酷暑天在泥水窪打滾泡浸,為的是「沖涼降溫」。除了解暑,泥水浴亦有助保持皮膚健康。泥水乾掉之後,野豬會找樹幹、石壁摩擦身體,刮走泥巴去除皮膚上的寄生蟲。在郊野公園行山見到大樹或大石上有一層泥跡,多是野豬留下來的。粵語有句俗語叫「豬咁蠢」,其實豬的智商不低啊。

對客家原住民來說,野豬是令人又愛又討厭的老朋友了。因為它們經常走出林區,大搖大擺來到農田作客,最喜歡吃的是農夫種植的蕃薯、薯仔、沙葛、土伏苓,令農夫氣得跺腳。但野豬也有可愛行為,喜歡用牠們的鼻子翻土,以尋找植物根莖、蚯蚓、飛蛾卵、白蟻等食物,既可除害蟲,又可翻鬆土地以便耕植。

WeChat Image_202107231756451.jpg

在漫長的農耕歲月,聚居山地的客家人通常自給自足,飼養豬牛雞鴨是小農經濟的典型特徵。客家人種植紅薯,人吃紅薯,豬吃薯藤。秋冬之交紅薯葉落盡枯萎,豬就沒得吃了。客家人驚喜發現,山林蔓生的野牡丹可以替代。這種有機飼料能令飼養豬發育良好,性格也變得更溫和,不打架群毆,還能快高長大。

住客家村屋,蟒蛇亦是常客。YouTube 上見到西人租一處虛棄村屋,見到「大蛇繞樑三日」,不但不驚反而覺得本港自然生態非常平衡。香港政府早在1976年己立法禁止捕殺緬甸岩蟒。此類巨蟒最長達六米,1982年香港的電視台曾經拍攝其把整頭牛崽吞下又並吐出來。蟒蛇不似客家人俗稱「飯鏟頭」、「過山風」、「青竹蛇」等有毒,但勝在肌肉收縮力強健,大到野豬、赤麂皆可箍死,田鼠、果子狸簡直就是「點心」。筆者有次在客家古村梅子林做田野調查,當地村民發哥稱,被在屋後田梗流竄的蟒蛇吃掉的家貓已有五隻。

很多人把赤麂與黃麖混淆,其實是兩個不同的品種。黃麖曾經被誤認為本港唯一的鹿科動物,早至清代《新安縣志》已記載香港有「黃麖」,直至2003年香港漁農自然護理署與野生動物保護基金會合作做族群普查同基因鑑定,證實所有記錄存檔的都是赤麂,並無發現黃麖。

根據專家觀察,動物界的「香港原居民」赤麂「非常怕羞,怕見人」,聽到有人聲、動靜已經跳走。面對鏡頭「擺甫士」的靚照,多是漁護署安裝紅外線自動攝影機,及為動物安裝全球定位追蹤系統記錄得來。該署自2002年起在戶外安裝了超過100部攝影機,拍攝到18種大型哺乳動物的蹤影,包括以為在50年代已絕跡香港的食蟹獴、被世界自然保育聯盟列為瀕危的歐亞水獺等。

作為世界級大都會的香港,也是動物世界的樂園。屬於本地品種的哺乳類動物約50種、鳥類逾 500種、爬蟲類動物約80種、兩棲類動物逾20種。喜歡「招蜂引蝶」的攝影發燒友很幸運,因為本港有超過230種蝴蝶及約115種蜻蜓。

WeChat Image_20210723175645.jpg

WeChat Image_202107231756442.jpg

WeChat Image_20210723175727.jpg

觀察大千世界的飛禽走獸,對聚居山地丘陵的客家人來說,不僅賞心悅目,而是多了一層生活指導意義。一位客家功夫師傅告訴筆者,草蜢腿部肌肉發達,後腿發力可以跳出比身體長逾數十倍的距離,予習武之人很大啟發。

螳螂停留在樹枝時,通常把兩個前臂合十,好似正在祈禱念經的修行者,但坐如古松,動若閃電的螳螂,其實是專業級的殺手,幾乎所有昆蟲都逃不過它的捕獵。不同種類如廣斧螳、八刺寬腹螳(勇斧螳) 、大齒螳,光聽名字已知螳螂之勇猛。作為中國功夫重要流派的東江螳螂拳,正是崇文尚武的客家人效法自然的結果。

WeChat Image_20210723180019.jpg

WeChat Image_202107231800191.jpg

客家自秦漢往南遷徙進入贛、閩、粵、桂、川,先民們都是棲息於高山密林或丘陵地帶,薪火傳承、繁衍生息,物競天擇,絕對是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的行家好手。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客家習俗也是「與時俱進」,根據沙頭角《吳氏族譜》記載,該宗族先民是從清朝康熙年間從梅州大埔遷居羅浮山畔的博羅,後輩再遷徙至沙頭角。他們把大埔原鄉的鯉魚燈變成面向海洋的沙頭角「魚燈舞」,被評為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港深沿線的客家人「耕漁而外,不廢弦歌」,傳統的客家山歌自然洋溢「山風海韻」,歌詞也就有了濃厚的海洋氣息。

    林文映  2023-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