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文映:崇正總會 百年滄桑

2021-09-24
林文映
香港客家文化研究會會長、香港作家聯會理事
 
AAA

 28.jpg

今年是香港崇正總會百年華誕。這個全球創辦時間最早之一、影響力當之無愧最大的客家社團,成立於1921年9月29日。

香港崇正總會可能是全球最富有的客家社團。在寸土寸金的香港,擁有很多物業,包括寫字樓大廈、工廠大廈、學校。為應付租務及物產管理,還專設「會產信託管理委員會」。

但因為內部原因,百歲生日卻是冷冷清清,只在報章看到零星的慶賀廣告。筆者借此機會祝福該會早日揭開新的篇章,重振旗鼓再出發。

1.jpg

這個對全球客家影響巨大的百年社團,庫存豐富史料。筆者曾經陪同台灣中央研究院黃宣衛教授、台灣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張翰璧教授、王俐容教授、國立交通大學通識教育中心黃信洋博士、馬來亞大學華人研究中心主任黃子堅教授、日本學者河合洋尚教授等一批學者,翻閱了崇正總會「堆積如山」的書刊信箋。筆者走訪過海內外無數客家社團,會藏資料之豐富者,以崇正總會為最。

8.jpg

9.jpg

6.jpg

7.jpg

香港崇正總會的創立者,有眾多客家猛人,風頭之勁,後輩恐難企及。本文略數幾位。

最早發起人是賴際熙。他同時亦是香港大學中文學院創始人、香港圖書館業的發起人。原籍廣東增城,賴際熙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次科舉考試的進士,欽點翰林,曾經擔任國史館總修、總纂。民國後僑居香港,受聘於港大,據說當時是港大唯一不懂英文但受推崇的學者。他在1921年籌建香港大學中文學院,同年組建崇正總會,歷任會長達13年之久。

4.jpg

1923年創建學海書樓,致力弘揚國學,尤其重視經、史文化。著有《崇正同人系譜》、《赤溪縣誌》、《增城縣誌》。在崇洋媚外衍成風氣的殖民地香港,孜孜不倦地傳播中國文化,殊為難得。

值得一提的是,  《崇正同人系譜》全書十五卷,約30萬字,共分八類:源流、氏族、語言、禮俗、選舉、人物、藝文、叢談。該書全面論證了中原先民南徙而漸成客家這一史實,理清了客屬繁衍生息的發展脈絡,被學界普遍認為是客家學的開山之作。

3.jpg

5.jpg

【筆者舅公李繼淵(台灣第一屆立法委員)代表台灣在第一屆「世界客屬懇親大會」發言】

港大的另一位客家學泰斗是羅香林。興寧客者,在清華大學讀歷史系求學時師從梁啓超、王國維,1949年來港,先後在中大新亞書院、港大執教,桃李滿門,獲香港大學終身名譽教授銜。羅香林學識淵博,治學嚴謹,除了《客家研究導論》《客家源流考》《客家史料匯篇》等開創性著作,羅氏對唐史、百越源流、族譜學亦功力非凡,其通史類著作包括《中國民族史》《中國通史》、《唐代文化史》、《明清實錄中之西藏史料》、《中國族譜研究》、《流行於贛閩粵及馬來亞之真空教》《百越源流與文化》,等等。

香港崇正總會自成立之日起,就非常重視與世界各地客屬組織的縱橫聯絡。上世紀三十年代前後,「萬金油大王」、《星島日報》創辦人胡文虎接棒出任崇正總會會長。胡文虎是祖籍福建的客家巨富,同時還兼任新加坡客屬總會長。在香港崇正總會的巨大影響下,海外許多客屬會館,包括紐約、檀香山、三藩市、古巴、荷蘭、利物浦等地的客家同鄉團體紛紛更名為「崇正會」。

客家人的家國情懷,日月可鑒。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香港崇正總會成立救濟難民委員會,撥款捐資救助難民,崇正總會會長胡文虎先生還將自己創辦的重慶《星渝日報》設備全部捐獻給《新華日報》以鼓舞民眾。

「崇文尚武」是客家傳統。除了賴際熙、羅香林等學界鉅子,戎馬一生的將帥眾多。譬如祖籍廣東始興,曾經擔任國軍陸軍總司令的張發奎,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出任香港崇正總會會長,後來又謙讓陳濟棠的文膽林翼中做負責人,自己退居二線。

另一位在抗戰時期功勳卓著的韶關籍客家將軍薛岳,亦是香港崇正總會的創辦人之一。薛岳還在台北發起成立世界客屬總會,創會宗旨加強屬人團結,傳承客家人果敢、剛毅、刻苦耐勞的精神。

1980年,張發奎在香港病逝,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葉劍英元帥獲悉後即致電其家屬,「驚悉向華將軍逝世,不勝哀悼。鄉情舊誼,時所縈懷。特電致唁,尚希節哀」。「度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是國共老一輩將領情誼的真實寫照。

香港崇正總會的歷屆負責人,還有擔任會長兼理事長長達四十年的黃石華先生、胡仙女士、劉皇發先生等。這些客家精英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為弘揚客家精神,振興中華,促進兩岸關係作出了卓越貢獻。譬如,崇正總會在香港回歸前的1996年,在北京舉辦了「孫中山與客家精神」研討會,引起海內外廣泛關注。

一九七一年九月,香港舉辦首屆全球客屬懇親大會,發起人正是張發奎將軍。所謂「有海水,有太陽的地方就有客家人」,從那年開始,客屬懇親大會由全球客家的僑居地輪流主辦,兩年一次成為慣例,從未間斷。今年九月輪到加拿大萬錦市,但因疫情順延至明年。

百年回首,從香港作為起點,崇正遍布全球,無論是歐陸、美洲、東南亞都設有分會,為全球客家人的大聯合、大團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客家習俗也是「與時俱進」,根據沙頭角《吳氏族譜》記載,該宗族先民是從清朝康熙年間從梅州大埔遷居羅浮山畔的博羅,後輩再遷徙至沙頭角。他們把大埔原鄉的鯉魚燈變成面向海洋的沙頭角「魚燈舞」,被評為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港深沿線的客家人「耕漁而外,不廢弦歌」,傳統的客家山歌自然洋溢「山風海韻」,歌詞也就有了濃厚的海洋氣息。

    林文映  2023-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