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闊歷史》大圍村太平清醮

2022-01-12
 
AAA

 C.jpg

圖中左一至三為當屆緣首,而右一及二為當屆榜欖,正準備拜祭。

作者:黃思安
現時眾多太平清醮中,大家最為熟悉莫過於「長洲太平清醮」,究其知名度乃由於該醮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所以被重點推廣。筆者擬談及較少人關注的其他太平清醮,就是大圍村侯王宮太平清醮,這亦於2014年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 「醮」,本是一種道教祭祀鬼神的禮儀,其後慢慢轉變為各式各樣傳統的民間習俗。早於漢朝已經出現打醮祭禮,亦有多種打醮活動,如祝壽的壽醮、防火或滅火的火醮、求福求壽的保福醮等等。如今香港大部分醮祭都被稱為「太平清醮」,主要為潔淨社區,保佑平安為主,同時亦有感謝神恩的意思。

E.jpg

圖左上及右下是該村委員會——包含:國術組、膳食組、顧問、公安組⋯⋯圖左中為興建中的戲棚,及後會進行劇目表演。
香港作為多元文化社會,中西文化薈萃之地,豈能只有外來文化呢?本土文化亦是重中之重。沙田大圍村侯王宮太平清醮擁有獨特的文化風格,當中包括:卜杯緣首、尋覓榜欖、走文書等活動,讓筆者為大家一一縷述。緣首即是人緣之首。每十年進行一次的打醮活動中,主辨單位設立「人緣榜」,該榜會列出所有大圍村村民的姓名,告知神明。選拔緣首的過程需得到上天的應許,時辰八字沒有相衝,繼而拋擲聖杯再作定斷,事成後為村民代表祭祀上香;在建醮正日「好命公」榜欖是不可或缺的人物,負責手貼人名於「人緣榜」上。要成為榜欖公,並非易事,除了四代同堂兒孫滿堂不在話下,代代健全更是重要甄選的因素,年紀匪淺 ,體弱多病等老人均會剔除。──「走文書」是其中一個流傳以久的祭祀活動,一位村民手執藤條驅使數位童子拿着「人緣榜」在路上狂奔,期間敲鑼打鼓,藉以通報天庭,使天神得知祭祀在即,祈求祂們保佑國泰民安,場面富有極大娛樂意義。隨着時代轉變,該村村民建醮趨向採用更有組職及系統的現代管理意識,建立多個不同功能的部門,例如:戲劇組、公關組、公安組、國術組、膳食組等,務求分工合作,事半功倍。太平清醮與時俱進,既能保留傳統特色,亦有適當的改良,充分反映香港人保育嶺南文化的決心。

D.jpg

圖片中兩位是大圍村2017年太平清醮的緣首。
大圍村侯王宮太平清醮亦面對文化傳承及延續的挑戰。根據村代表楊卓榮先生述說,成功舉辦齋醮活動要依賴三個主要元素:人、地、錢。人力並非問題所在,大圍村人丁旺盛,每年皆有年輕人投身此活動。財力及地方對他們來說是一個困擾。雖然打醮以十年一次,然而每次齋醮活動涉及經費龐大,約三百多萬元。更嚴峻的挑戰是舉辦地點。大圍村舉行祭祀儀式沿用鄰近球場——大圍遊樂場。因應人口增長、城市急速發展,遊樂場被提議興建綜合大樓,替代場地是比較偏遠地區興建「河上球場」。如今,球場改建仍然當作議事的討論日程中。雖然「河上球場」較為偏遠,按道理應該整體上無礙進行文化活動。但楊先生指,新的場地面積縮減不在話下,鄰近支援設施如洗手間、停泊處等亦嚴重不足。由此可見,村民並不滿意替代方案,甚至考慮在2027年停辦「太平清醮」。若是這樣,對於保育傳統非遺的工作便顯得重要。村民、大眾市民都冀望本土文化得以延續發展下去。因此,大圍村村長李志凱期盼外界能夠聆聽他們的聲音。第一,希望政府加以資助「太平清醮」等本地文化活動,一如長洲一樣,令打醮活動能縮短至每五年一次,這可令更多人感受活動蘊含的文化精髓;其次,期望政府可以安排便利的位置讓村民租用,這可以令附近男女老幼方便到埗,老人亦省卻舟車勞頓之苦。

f.jpg

(左一)楊柏能先生、(中)韋國明先生、(右一)李志凱村長。
文化傳統是我們的「根」,喚起我們身份認同和集體回憶,凝聚社區的向心力。這是當代不同社群實踐,既要適應環境,也要與自然和歷史互動,從而具備既傳統又現代的特質。我們應該有責任擁護及傳承文化在整個公共空間如何令各持分者聚焦創建與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不斷產生新的意義,以及令讓香港傳統文化衝破瓶頸位揚威海外,是所冀望。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近年,香港流行一股文字研究熱潮,無論是北魏魏碑體的霓虹燈招牌還是街邊監獄體的路牌,也吸引了不少人士前來打卡。可惜,隨着一個個霓虹燈牌的拆除,一個個電腦字體取代原有入木三分的書法字體,剩下來的城市的記憶也逐漸消逝。本文淺談相同命運的花牌紥作,述說它在香港的發展狀況和面臨的挑戰,望能加深讀者對花牌的認知與興趣。

    香港歷史文化研究會  2023-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