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文映:龍南明年主辦世客會

2022-05-03
林文映
香港客家文化研究會會長、香港作家聯會理事
 
AAA

 WhatsApp Image 2022-05-02 at 16.51.38.jpeg

世界客屬懇親大會又將舉行。今屆的東道主是多倫多,六月開幕。下屆東道主的江西,也在密鑼緊鼓籌辦。筆者正在做一些「承前啓後」的工作,常與31屆世界客屬懇親大會項目統籌伍瑞珍女士保持聯絡,還推薦一些在北美留學的客家子弟作為大會志願者,又向贛州市人大常委會教科文衛委員會、贛州客家聯誼會提供世客會的相關資訊,近日正與負責對外聯絡的王石水主任互動。

因為新冠疫情影響,原計劃去年在北美舉辦的世客會延遲至今年。溫哥華中華會館理事長、加拿大客家聯誼會會長朱展倫告訴筆者,今年疫情已緩。朱先生是原籍梅縣的香港人,上世紀七十年代初移民加拿大。

WhatsApp Image 2022-05-02 at 16.53.07.jpeg

1971年源起香港,世客會走過了半個世紀的時空。當年9月,恰逢香港崇正總會成立五十週年暨建在跑馬地的崇正大廈落成,特邀世界各地近五十個客屬團體共250位代表共襄盛舉。當時的會長是原籍廣東韶關的北伐名將,退役國軍陸軍總司令張發奎。成立於1921年的崇正總會,在一代又一代客家鄉賢的努力下,逐漸成為全球影響最大的客家社團,尤其是在福建客家裔、「萬金油大王」、南洋首富胡文虎鼎力支持會務時期。

世客會每兩年舉辦一次,輪到香港第二次做東道主已是2017年,香港主權從大英帝國回歸中國二十週年。來自全球約五千個客家鄉親歡聚九龍灣會展中心,蔚為壯觀。

給不太瞭解客家民系的讀者介紹一下。客家,不是少數民族,又似少數民族的族群,是漢族的一個民系。全球約有8000萬客家人。從中原經過五次大規模南遷,客家民系有「發祥在贛南,形成在閩西,成熟在粵東」之說。據統計,純客家人居住縣,在江西有18個,廣東有15個,福建有8個。

世客會明年在贛州的龍南舉辦。這是贛州市第二次主辦,上一次是在2004年。更準確地說,世客會自從1971年創辦以來一直在全球各市展開,首次出現縣級市主辦方。

WhatsApp Image 2022-05-02 at 16.54.30.jpeg

相信絕大多數香港人都不瞭解甚至沒聽說過龍南。該縣位於江西省最南端,公元953年已建縣,面積相當於一個半香港,與同為客家聚居地的廣東省和平縣、連平縣接壤。

WhatsApp Image 2022-05-03 at 12.19.06 (1).jpeg

不說不知道,龍南有「客家圍屋之都」盛譽。圍屋是最具客家特色的民居建築。只要有客家人居住的地方,就有圍屋。這種特色建築在龍南大約有三百八十座。圍屋數量之多,規模之大,風格之全,保存之完好,均屬世界之最。客家民居的風格如果細分,又有贛南圍屋、閩西土樓、粵東圍龍屋等幾大流派。

WhatsApp Image 2022-05-02 at 16.54.34 (2).jpeg

對龍南有特殊的感情。筆者於2013年赴江西贛州市出席客家研討會。會後,龍南文化館副館長廖小鳳帶筆者及一眾好友,回她的家鄉龍南參觀,所以對當地的客家圍屋景點印象深刻。

WhatsApp Image 2022-05-02 at 16.54.34 (1).jpeg

世客會走過半個世紀,彈指一揮間。粗略一算,做東道主最多的是台灣,台北、高雄、苗、竹、桃等地都曾主辦。新加坡、舊金山、東京、大阪、沙巴、雅加達、沙巴、吉隆坡、毛里求斯都曾「做東」。

WhatsApp Image 2022-05-02 at 16.54.34.jpeg

中國大陸遲至1994年才首次成為世客會東道主,首個主辦城市是梅州。當時有來自五大洲三十多的國家和地區逾二千三百多位客家代表參加。是次懇親大會的規模之盛破了以往歷次紀錄,但之後被2000年在福建龍岩主辦的十六屆打破。開幕典禮有中央及省市領導親臨,台灣客家鄉親尊稱為「伯公」的國民黨前主席吳伯雄率三百人的代表團赴會,共有二萬客家兒女載歌載舞、把盞同歡,盛況空前亦可能絕後。

WhatsApp Image 2022-05-02 at 16.55.34.jpeg

除了贛、閩、粵,四川成都、陝西西安、廣西北海、河南開封、皆曾「輪流做荘」。散落在全球五大洲四大洋的客家人就像一家人一樣,聚聚一堂。

但不論在哪個地方舉辦,總有人要飛行十多個小時赴會,因為「有陽光的地方就有客家人」。

值得香港自豪的是,不論是尋根祭祖、探親訪友抑或衣錦還鄉,香港始終是全球客家人走得最頻繁,也最便捷的中轉站。

天下客家同出一脈,薪火相傳生生不息,但願世客會成為愈來愈有凝聚力的全球客家族群紐帶。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客家習俗也是「與時俱進」,根據沙頭角《吳氏族譜》記載,該宗族先民是從清朝康熙年間從梅州大埔遷居羅浮山畔的博羅,後輩再遷徙至沙頭角。他們把大埔原鄉的鯉魚燈變成面向海洋的沙頭角「魚燈舞」,被評為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港深沿線的客家人「耕漁而外,不廢弦歌」,傳統的客家山歌自然洋溢「山風海韻」,歌詞也就有了濃厚的海洋氣息。

    林文映  2023-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