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8日 | 星期三
 

林文映:客都梅州

2022-09-16
林文映
香港客家文化研究會會長、香港作家聯會理事
 
AAA

WhatsApp Image 2022-09-16 at 5.23.59 PM.jpeg

梅州市政府多個部門及梅州日報,聯合發起2022年家書徵集活動,希望筆者寫一寫家鄉。文宣廣告詞頗為古雅,「嘉言懿行 書功竹帛」,可見梅州「文化之鄉」非浪得虛名。

因為疫情,已經好多年沒回家鄉,也不知道還要等到何年何月才能通關回復常態,所以寫家鄉,只能從海外的觀察、童年的記憶着筆。

WhatsApp Image 2022-09-16 at 5.24.43 PM.jpeg

梅州有「世界客都」之譽,可能海外客家人以祖籍廣東梅州為最多有關。《光緒嘉應州志》有記載:「至清朝休養生息,人口繁衍,已有人多田少之患,況且二百餘年,以至清末,物力之不支,民生之日困,固其宜也……所幸海禁已開,倚南洋為外府……」

鄉下有句民諺,「在家千日好 出門半朝難」,可見舊時候出遠門,與今日香港及大陸的有錢人舉家移民,有天壤之別。小時候,筆者在梅縣聽過一首山歌,「汕頭出海七洋洲,七日七夜渺茫茫。行船三日吾食飯,記妹言語當乾糧」,吟唱出客家人漂洋過海的辛酸、離鄉背井的無奈,以及對妻兒的牽掛。

WhatsApp Image 2022-09-16 at 5.24.41 PM.jpeg

出門難,留守也難,「丈夫拋卻舊田疇,辛苦謀生去遠遊,三月春耕勞不得,竟教織女作牽牛」,道盡了客家娘子挑起一家大樑的堅毅以及對夫君的綿綿思念。

因為從事客家研究,筆者與台灣中央研究院教授黃宣衛交往多年,閒談中得知他祖籍梅縣槐崗,是移居台灣的第五代。筆者還有很多台灣朋友,包括台灣大學教授邱榮舉、台灣聯合大學劉煥雲教授、鳳凰衛視美女主播曾靜漪、香港台灣客家同鄉會會長吳秀娥,祖籍都是梅州、惠州,祖輩赴台的歷史,可回溯至三百年前。

WhatsApp Image 2022-09-16 at 5.24.42 PM.jpeg

常言道,「有太陽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客家人」。客家先民在海外的足跡,無遠弗屆得難以想像。台灣、東南亞都是近的,筆者曾經飛越印度洋來到一個客家話稱為「毛里寺」的世外桃源。

此外位於印度洋西南方,屬於非洲國家,但卻與非洲大陸相距2200公里,面積逾二千公方公里,大約相當於兩個香港。鮮為人知的是,客家人在幾百年前已經登陸這個海島,現時全球唯一講客家話可以通行的唐人街,只有毛里裘斯的路易港。

已成為歷史名詞的「賣豬仔」,指的正是在西方殖民時期,中國東南沿海大量招募契約華工的現象。出洋當苦力在當年曾經是一門生意,在鴉片戰爭後尤其興旺,取道香港、澳門的最多。梅州各縣有不少鄉民就是以賣身的形式被招募到東南亞、南美、歐陸做苦力。

WhatsApp Image 2022-09-16 at 5.24.44 PM.jpeg

除了出門謀生,梅州人闖蕩異域它邦的原因,還包括戰亂、逃難。舉一例,南宋末年,元軍鐵蹄踏破江西、福建、廣東,文天祥先後在贛州、梅州等客家聚居地徵兵。梅縣人卓謀與同姓800名壯丁響應號召參加抗元義勇軍。失敗後取海路出逃,不料舟覆大海,十多名倖存者推舉卓為領頭人,繼續漂海南渡,後來到了婆羅洲(印尼加里曼丹島)。到了清朝咸同年間,以客家子弟兵為主力的太平天國運動失敗,又有大批人害怕被株連九族而蹈海避難。這也是客家人播遷海外、蔚然壯觀的歷史原因。

梅州籍華僑在異國番邦站穩腳跟後,與北美「金山伯」最多的廣東四邑華僑一樣,往往不遠萬里回到家鄉,以婚配或繼承產業為由攜鄉人出洋。筆者的好朋友阿慈妹、小玉姐,都是「過埠新娘」,在梅縣經親戚朋友介紹遠嫁他鄉。

WhatsApp Image 2022-09-16 at 5.24.43 PM (2).jpeg

梅州作為客都,除了漂洋過海的人流,還有貨如輪轉的物流。由於水路發達,梅江沿岸在梅城段形成了多個碼頭:油蘿街碼頭、聖母宮碼頭、水打伯公碼頭等。當地老人鍾廷允回憶,「從日本、南洋過來的進口產品會到這裏下船,有海鮮、洋布、洋灰(水泥)、洋油等等,然後再運到陸上的其他地方」。贛南、閩西的土特產例如煤炭、木材、茶葉、菜莆等,會在碼頭中轉,所以搬運工人特別多」。

舊時候梅州客家人出門謀生,主要靠「三把刀」,亦即剃刀、剪刀、菜刀。《梅州華僑華人史》的作者鄧銳是筆者多年的朋友。他說早年梅州華僑華人中絕大部分是來自貧苦的農民、小商人和小手工業者,既無資金也沒有專業技術,只能從事諸如商販、店小二、洗衣、種植、捕魚、做菜之類的職業。

WhatsApp Image 2022-09-16 at 5.24.43 PM (1).jpeg

筆者在馬來半島的柔佛州、森美州做田野調查,大致上印證了鄧銳的觀點。當地客家先民在十八世紀前後抵埗時,多以種煙、割橡膠、捕魚、燒炭,理髮、裁縫、鞋匠、鐵匠、金匠為業,稍有積蓄,則經營雜貨鋪、洗衣店、餐館、小五金門市。

當然,時過境遷,崇文重教的客家人,接受了現代生活的洗禮,在金融、商貿、法律、教育等專業領域人才輩出。客家作為漢民族一個重要的民系,在紅塵亂世掙紮求存,在篳路藍縷的漫長歲月中,鍛造出堅韌的生命力。

WhatsApp Image 2022-09-16 at 5.30.13 PM.jpeg

客家人有許多優良傳統,是先民們生活、學習、奮鬥的結晶,也是中華民族精神氣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很多人都知道,居住在台灣的蕉嶺籍客家裔,比在梅州蕉嶺縣的總人口還要多。筆者相信,憑藉中華文化的深厚底藴,家國情懷及拚搏精神,客家人走到地球上任何一塊土地,都能生根、開花、結果。

(作者提供圖片)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客家習俗也是「與時俱進」,根據沙頭角《吳氏族譜》記載,該宗族先民是從清朝康熙年間從梅州大埔遷居羅浮山畔的博羅,後輩再遷徙至沙頭角。他們把大埔原鄉的鯉魚燈變成面向海洋的沙頭角「魚燈舞」,被評為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港深沿線的客家人「耕漁而外,不廢弦歌」,傳統的客家山歌自然洋溢「山風海韻」,歌詞也就有了濃厚的海洋氣息。

    林文映  2023-08-25

訂閱思考香港週訊
  • 緊貼最新焦點時事
  • 接收重點評論助你洞悉時局發展
訂閱

緊貼我們的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