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柏:麥當勞及星巴克制裁俄羅斯的可笑之處
俄烏戰事爆發以來,比較有趣的新聞,是美國麥當勞、星巴克、肯德基及可口可樂都先後響應制裁俄羅斯。想深一層,這些美國企業為何要制裁俄羅斯呢?
首先,麥當勞率先關閉在俄羅斯850間分店。然後,星巴克響應,並宣布關閉在俄的130間分店。還有肯德基及可口可樂,都加入制裁俄羅斯的行列。美國各大品牌為何會紛紛響應制裁俄羅斯呢?我們先不要考慮美國政府與這次制裁有沒有決定性的關係,純以各大美國連鎖集團的角度看:
某些美國連鎖飲食集團到俄國開店,一直大賺俄羅斯人的錢。一整個環球化的食品產業鏈,就是以極低廉的成本,把近年被大眾說成是「垃圾食品」的美式食物輸入到俄羅斯。在整個產業鏈裡,由投資、批發及零售各階層,都存在層層的「剝削」。舉例說,本地特許經營商要向美國總公司付出高昂的費用,每月還要向指定的美國供應商拿貨。前線員工則大都是廉價兼職員工。一直以來都是美國企業大賺而俄羅斯人吃虧。此外,這類行業的技術成份偏低,又與任何戰略性資源沒有任何關係。如兩國交惡,最首當其衝的就是它們。再加上美國政府先出手制裁俄羅斯商人,俄國怎樣也會報復。換句話來說,就算它們不撤出俄羅斯,早晚也會給人家制裁。
美國制裁俄羅斯後,亦會對在俄羅斯的美國零售商大受影響。它們是現金流生意,賺的是盧布。貨幣戰之下,在俄的美國零售商就算不用成為「炮灰」,也會首當其衝,被美國政府的金融裁制行動所牽連,原本賺錢的業務也有機會反過來虧本。既然要承受巨大的風險及不便,又何必繼續經營下去?
俄國不算是經濟強國,地廣人稀,人均收入不高。俄羅斯市場只佔美國企業環球業務的一小部份,相對並不重要。就算沒有戰事,俄羅斯經濟不景,其業務也要走下坡。業務佔比小,還要走下坡及很大機率出現虧損,生意人又怎會為俄羅斯市場多傷腦筋?
因此,這類型的美國企業撤出俄羅斯,就算不是「敗走」,也只能算是「光榮結業」及「撤資」,算是那一門子的「制裁」呢?難道吃不到漢堡包,喝不到可樂,對俄羅斯國民來說會有甚麼損失?既然對方根本不存在甚麼損失,又怎能談得上是「制裁」呢?
這些美國企業撤退後,俄羅斯商人在原址開店,接手相關業務,用相近似的品牌,賣一模一樣的食品,擺明車馬的「侵權」。到底是美國商人制裁成功,還是吃了虧?
絕大部份港媒也只抄襲外媒而完全沒有經過思考,都譏笑俄羅斯只能賣「山寨貨」,沒有「正牌美國貨」了;又指俄羅斯食客說「山寨貨」不好吃、不好喝云云。
想深一層,難道「正牌美國貨」很好吃嗎?很有益嗎?非吃不可嗎?就算俄羅斯商人真的做不出這些「垃圾食品」的原來味道,對俄國會構成甚麼問題?
最後,回想上世紀90年代初,麥當勞在北京開第一間連鎖店,當年很多內地人排隊光顧,盛況空前。但今時今日,如果我們做一個訪問,會有多少內地人還喜歡吃麥當勞呢?為何美國媒體會以為俄羅斯人吃不到麥當勞漢堡包會是一個損失?因為美國的主流思想,一直停留在那美好的90年代裡。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