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毅興:公用事業貴乎專注本業 政府須做好把關工作
公用事業一向備受關注,因其營運優劣與民生息息相關。港鐵幾乎每個月也有故障,影響百萬計乘客,而電費飆升令市民叫苦,但「獨市」下大家根本無得揀,即使虧蝕中的巴士公司申請加價,坊間也會有質疑聲音。廣大市民最基本期望,是政府設立公平良好機制,監察各大公用事業做好本業,然而新一年首周,元旦起兩電正式加價約20%至45%,然後有新巴將軍澳翻車困31乘客,再有港鐵觀塘線故障服務受阻近一小時,當局真的有做好把關工作嗎?
「一鐵兩電三巴」是市民最耳熟能詳的公用事業,近期受到批評最多的是兩電,皆因政府2018年新訂立的《管制計劃協議》不似預期,中電與港燈仍可因應燃料費價格變動而加價,毋須經政府審批,造成今日局面。更值得深思的是,兩電在准許回報率8%確保穩賺下,有否做好本業?其中中電去年一單屯元天大停電事故,已經顯示其一直標榜的99%以上供電可靠度「招牌」,有點不堪一擊;最近中電向城規會申請將葵涌變電站,重建為一幢21層高的數據中心及變電站,總樓面約48.4萬平方呎,亦備受批評,被指不務正業,胡亂「踩過界」。
中電聲稱改建數據中心計劃符合政府提倡的「一地多用」原則,但根據2021年及2022年中期年報,其變電站由15,441個(包括副變電站)增至15,517個,短短一年多了76個,如果今次改建方案獲批,這個新業務一旦「得手」,隨時可成為其非本業的重大收入來源。不過,脫離本業的賺錢大計,往往最容易損手,去年中電就因為在澳洲能源對沖合約輸80億元,累公司上半年總虧損48.55億元,多年前「中電數碼」搞寬頻業務,也是失敗收場。雖然兩電是上市公司,但筆者認為,政府在其非管制計劃協議業務上,應要有更多介入,以確保其供電業務得以維持穩定,這對廣大市民以致市場公平原則尤關重要。
歷史告訴我們,公用事業一旦分心旁枝業務,很大機會影響核心業務的質素,港鐵就是一個好例子。港鐵與兩電有點類似,兩者都在政府直接或間接助長下,擁有壟斷優勢,港鐵沒有准許回報率,卻有被嘲為「只加不減」的票價調整機制,更頻頻獲政府批予車站上蓋發展權,在非本業上愈賺愈多,猶如變成一間地產巨企。
可是港鐵在車務方面,質素卻每況愈下,新線超支延誤不絕外,遠的不說,去年11月車門飛脫意外、12月有將軍澳線有車鈎緩衝器鬆開的嚴重事故,日前觀塘線又在繁忙時間發生信號故障。港鐵的不務正業,路人皆見,但在鐵路為主軸、沒有其他鐵路公司競爭下,每次事故後逾百萬乘客仍是要靠港鐵出行。政府要制衡港鐵比較難,因政府是港鐵大股東,筆者建議可在上蓋物業發展權方面盡量收緊,加入與車務質素相關的附帶條件,再在下次檢討票價機制時「加辣」,或有望令其重新專注本業。
相比之下,三間巴士公司在專注本業方面,一定比一鐵兩電好得多。大嶼山巴士、新巴及城巴、九巴都因疫情而虧蝕,故早前先後申請加價,現仍待政府審批,因三者主要收入就是車資,旁枝業務少得可憐,例如九巴,不計車身及車站廣告,頂多是賣巴士模型及一些附屬產品,即使曾向政府申請在交通交匯處開小賣店,也不獲批准。筆者認為,當局要加強監察的是其實是巴士意外率方面,持續虧蝕會否導致車長人手不足、工時太長等問題,關乎乘客安全,必須認真檢視,謹慎處理。
無論如何,新一屆政府搞好通關復常之餘,最貼身最影響市民日常生活的公用事業,當局也務必做好監管責任,應糾正的要盡快出手,應審批的加速處理,持同一把尺,確保交通運作安全暢順,供電穩定,市民日常生活安心,方是長期的關鍵任務。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