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文映:開埠與客家

2019-12-22
林文映
香港客家文化研究會會長、香港作家聯會理事
 
AAA

IMG_2515.JPG

當年號稱「南洋首富」的張弼士於1915年與中華總商會成員合照

與香港大致相若,新加坡、吉隆坡、雅加達、馬六甲等商埠,都經歷過大興土木的發展期,謂之「開埠」。

許多客家人是南洋最早的「開荒牛」。僑居國對他們的貢獻褒揚有加,甚至戴入史冊。譬如羅芳伯(廣東梅縣人)開發坤甸(印尼)。他早年率領土著及華人組成的民軍出潰荷蘭東印度公司的武裝入侵,被推為「大唐總長」,後來建立了蘭芳共和國,規定各式漢服為國家禮服。與他差不多同時期的還有一位梅縣人吳元盛,在婆羅洲北部建立戴燕王國,王位世襲,歷時百年,於19世紀被荷蘭滅國。

IMG_2520.JPG

香港沙田曾大屋。

IMG_2521.JPG

吉隆坡、雅加達、檳城、怡保皆見客家開埠先驅的身影。馬福春(福建永定人)與梅州大埔人張理及丘兆進,乘舤船抵達海珠嶼(馬來亞)。三人結拜為兄弟,成為比英國殖民者更早到達檳城的開拓者。葉亞來(廣東惠陽人)把不足千人的廢棄礦區建設成馬來西亞最繁榮的都城,人稱「吉隆坡王」;丘燮亭(廣東梅縣人)十六歲隨親戚赴印尼京城巴達維亞(即雅加達),從打雜起步,成為首甲一方的米業大王;古石泉(廣東梅縣人)在大馬創立仁愛堂,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執中藥界操盤叫價的牛耳。仁愛堂是大馬第一家使用郵局信箱的商行,此可炫耀其喬史地位的P.O.Box No.1,Penang (檳城第一號信箱)曾讓渣打銀行開價數十萬尋求轉讓;開發怡保的姚徳勝(平遠人),綽號「姚百萬」,是馬來西亞的礦業首富。

許多香港人都知道本港最大型客家民居之曾大屋,但不淸楚其業主曾貫萬也是香港開埠的參與者。他在1808年在廣東長樂縣(今五華縣)出生,16歲來港謀生,在茶果嶺一石廠打雜。香港開埠大興土木,需要大量石材,曾貫萬看準商機,到筲箕灣阿公岩開設三利石廠,從此成為巨富。舊最高法院、中半山許多花崗岩街巷、薄扶林水塘的石材均由三利石廠供應。

IMG_2523.JPG

IMG_2524.JPG

在山東煙台辦實業,開創中國第一個紅酒品牌「張裕」的客家人張弼士(梅州大埔縣),也是在十六歲孤身闖蕩南洋發跡。他在個人事業巔峰時期,號稱「南洋首富」,資產高達8000萬兩白銀,而那時的清朝國庫年收入也才8000萬兩,被美國人稱為中國的「洛克菲勒」。1901年,他發起成立「世界華商大會」,成為第一個海外中華總商會。

香港的許多客家籍富商,例如著名實業家田家炳、裕華國貨余氏兄弟,都是來自南洋的客家人。

香港無人不曉的「萬金油大王」胡文虎(福建永定人),則是南洋客屬總會的創會會長。他創辦的「星系十六報」,包括星島日報、星州日報等,成為全球最有影響力的華文媒體之一。

IMG_2525.JPG

華僑在異國他鄉打拚,也有賴國家的支持。舉一例,被譽為「近代中國走向世界第一人」的梅州客家人黃遵憲,先後代表大清政府出任美、英、日的總領事,香港則是他往返海內外最頻繁的驛站。光緒18年,黃遵憲擔任清廷駐新加坡總領事。在任三年期間,他為保護華僑權益做了大量工作。經他力爭,清廷首次給華僑頒布了護照發放制度。在此之前,被賣豬仔的華工,做夢也不敢想自己還能擁有護照。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客家習俗也是「與時俱進」,根據沙頭角《吳氏族譜》記載,該宗族先民是從清朝康熙年間從梅州大埔遷居羅浮山畔的博羅,後輩再遷徙至沙頭角。他們把大埔原鄉的鯉魚燈變成面向海洋的沙頭角「魚燈舞」,被評為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港深沿線的客家人「耕漁而外,不廢弦歌」,傳統的客家山歌自然洋溢「山風海韻」,歌詞也就有了濃厚的海洋氣息。

    林文映  2023-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