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文映:林風眠的梅州、杭州和香港
今年是中國現代美術教育的開山祖林風眠誕辰120週年,相關的紀念活動多多,先是六月份嘉應學院美術學院更名為林風眠美術學院,這是全國迄今為止唯一以林風眠先生命名的高等美術學院,然後是近日在杭州舉行的林風眠拍賣會。在他的家鄉梅州,預計十月底峻工的紀念館建設正在如火如荼進行中。
該館由中國美院負責整體設計,落成後的境界仿如一幅江南水鄉和客家元素相調和的水墨畫,最後形成「一居一館一園一村一路一河」的文創與旅遊互動,從而帶動有「客都」之稱的梅州發展。
林風眠是梅州客家人,但十九歲離開家鄉,此生再未踏上故土,箇中原因令人感嘆噓唏。
在他六、七歲那年,母親與一男子產生情愫,此事在當時的中國鄉村是犯了天條的死罪。按照宗法,其母被族人五花大綁「浸豬籠」處死。經幼年林風眠拚死哭喊救母,感召眾生,最後改為賣其母為尼姑庵雜役。此別竟是永訣,林風眠活到九十二歲辭世,再也沒有見過母親。作為畫壇巨匠,他此生畫得最多之一是仕女,那是他一生的痛。漆黑濃密的長髮,嫻淑沉靜的表情,是他對母親的童年記憶,亦寄託了對母親的無限眷戀和哀思。
林風眠雖是廣東梅州人,但大半生在滬杭度過,一生中最瀟灑倜儻的日子是在巴黎,最輝煌的時光是在杭州,最磨難的歲月是在坐了近五年冤獄的上海,過得最泰然淡然的是在香港。他是在文革之後以赴巴西探望妻女的名義假道香港出國的。神奇的是,香港本是他的中途驛站,但他這一小住就無意離開了。林風眠曾經是作品拍賣價最高的華人畫家之一,這一成就正是發生在旅居香港時期。
林風眠是中國第一所高等藝術學府國立藝術院(中國美術學院的前身)首任校長。他倡導的「中西融合」理念,對後世影響深遠,李可染、吳冠中、王朝聞、艾青、趙無極、趙春翔、蘇天賜、朱德群等巨匠,都是他的學生,撐起了中國美術界的半壁江山。
1928年春,國立杭州藝術專科學校(現中國美術學院)成立。受蔡元培之邀 ,28歲的林風眠任首位院長,正式確立「介紹西洋藝術,整理中國藝術,調和中西藝術,創造時代藝術」的辦學理念」。這十年,中國的美術教育藉此在掙脫傳統束縛和學習西方道路上邁著艱難而蹣跚的腳步緩緩前行。
這十年,也是林風眠最為「春風得意馬蹄疾」,他聘任的教授如林文錚、蔡威廉(蔡元培的女兒)、吳大羽、潘天壽、方乾民、劉開渠、王子雲、李超士、雷圭元、李樹化、李苦禪等等,都是留歐的才俊。此外就是外籍教授,如法籍克羅多、英籍魏達、俄籍杜麥契夫等,真是星光熠熠。他還廣邀文學名流如冰心、郁達夫拓寬人生視野,務求將學生塑造成具有人文關懷及藝術素養的精英。
三十年代的國立大學教授月薪一般是三百大洋上下,國立杭州藝專也不例外。北大校長胡適在1917年剛入職,每月到手月薪二百八十塊大洋。1919年,魯迅在北京八道灣買一座四合院,有32間房,也就三千五百大洋,相當於他一年的工資收入。普通高校老師月薪約80塊大洋。毛澤東做過北大圖書館的管理員,按當時薪酬標準,月薪約是八塊大洋。由此可見,林風眠作為校長,待遇相當有優越感。
1991年8月12日,92歲的林風眠因感冒併發肺心病,逝世於香港港安醫院。彌留之際,他念叨「我想回家,要回杭州」。中國人重視落葉歸根的傳統,不是杭州人的林風眠說要回的家不是梅州而是杭州,聽來讓包括筆者在內的梅州人有點汗顏且不是滋味。
但細想之下,覺得可以理解,1900年出生的林風眠,從南方到北方,從客家鄉村到放洋歐陸,見證了中國二十世紀的風雷激蕩。他一生最美好時光,恰恰定格在杭州。西子湖畔的煙雨朦朧,垂柳堤畔的曉風殘月,都給林風眠留下最美好的印記。杭州西湖承載了他的壯志凌雲,也蕩漾著中西美學的漣漪。
林風眠的一生充滿苦難又燦若星辰。他的弟子李可染在《一位真正的藝術家》中說,「我個人覺得他的畫擺在世界現代繪畫史裡,就是從文藝復興到印象派的畫家之中也是毫無遜色的,甚至超過他們」。筆者認為,這是對中國畫壇巨匠林風眠最中肯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