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文映:太平軍投奔怒海的隨想

2020-09-18
林文映
香港客家文化研究會會長、香港作家聯會理事
 
AAA

筆者在專欄中提及太平軍有數百官兵投奔怒海,輾轉來到印度。筆者多年的好朋友、中國駐印度加爾各答前總領事馬占武發來微信表示對太平軍將士當年流亡海外的歷史很感興趣,希望多一些相關介紹。

WeChat Image_202009181646075.jpg

WeChat Image_20200918164606.jpg

太平天國運動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農民戰爭。1851年,數次科舉不中的廣東花縣客家人洪秀全,在廣西客家人聚居區金田發動起義,以摧枯拉朽之勢橫掃大清王朝的南方各省,攻佔南京之後定都天京,正式建立太平天國,與清王朝分庭抗禮。

太平天國歷時14年。1864年8月,太平天國天京被湘軍攻陷,1872年,最後一支太平軍被剿滅。清廷對太平軍殘部進行了瘋狂誅殺。砍頭已属仁慈,許多太平軍將領遭凌遲處死。

WeChat Image_202009181646072.jpg

WeChat Image_202009181646071.jpg

其時的香港、澳門分屬英國、葡萄牙殖民地,不在清政府的管轄範圍之內,自然成為太平軍將士亡命天涯的最便利的中途驛站。據史料顯示,太平天國水軍統領侯裕田、洪秀全的妻弟賴漢英、侄子洪紹允、洪春魁都先後逃到了香港。但這4個人的結局卻大不相同:侯裕田最後被引渡回廣州殺害;賴漢英在香港寄居20年後重返家鄉;洪紹允先以販魚為業,後開設了廣濟堂藥店;洪春魁改名洪和,先赴古巴謀生,後返回香港懸壺行醫。洪秀全的軍師寫下《資政新篇》的洪仁玕,一直在香港做牧師。他長期與瑞典籍神父韓文山共事,具備國際視野,最後從香港返大陸參加起義,走上了不歸路。

WeChat Image_202009181646074.jpg

常言道,「有海水,有陽光的地方就有客家人」。19世紀中期是歐洲資本主義蓬勃發展時期,美國西部大開發、英屬圭亞那的種植園也需要成千上萬的勞工。以客家子弟為主力的太平軍,除了浪跡南北美洲,飄洋過海到東南亞、印度、澳大利亞等大洋洲島國的亦不在少數。

由於留在中國遲早都會被清軍滿門抄斬,投奔怒海可能是唯一生路。在19世紀六十年代,清王朝與世界各地的交往已經非常頻繁,再加上1845年美國加州發現了金礦,許多人被迫或自願賣身,以俗稱「豬仔」的身份遠赴重洋到美洲當「契約礦工」。

WeChat Image_20200918164607.jpg

WeChat Image_202009181646061.jpg

當時大約有三萬太平軍殘部選擇了這條可能的不歸路,散落在南美洲做苦力,其中有一萬多人落腳智利,其餘到了秘魯、古巴、蘇里南、巴加馬、牙買加。

1879年,智利和秘魯、玻利維亞爭奪南太平洋沿岸的沙漠硝石,史稱「硝石戰爭」。智利將領西拉皮佐把這一萬多太平軍編為智利第六縱隊,推選陳永碌為縱隊長。經過血與火的洗禮,在大洋彼岸淪落為奴隸的太平軍官兵,失無可失,視死如歸,大破秘玻聯軍,威震美洲。

WeChat Image_202009181646073.jpg

智利政府為了表彰驍勇善戰的太平軍,把秘魯割讓的伊基克鎮封予太平軍定居及自治,同時鎮守智利的邊關。

歷經百年滄桑,19世紀90年代由當年太平軍先民們所創建智利伊基克唐人街充滿中華文化元素。當地大約有30多萬華人後裔,這些人多數講客家話或粵語,更薪火傳承了許多客家習俗。例如伊基克人當地語言中「餐館」叫「其發」(發音似客家話的吃飯),把兒子叫「崽」,女兒叫阿米(阿妹)等。當地人稱弟弟為「塞羅」(音似粵語的細佬)。走在伊基克街頭,處處可見中西混血面孔,當地至今仍保留濃郁的飲茶習慣,有人稱之為地球另一端的廣東。

在這片傳奇的土地流連,似乎依然可以聽到客家子弟兵喋血沙場、金戈鐵馬的歷史迴響,可以感受到國人蹈海求生的悲壯。往事如煙,隨著文字和口頭傳說的流失,許多人與事跡都湮沒在消逝的歲月。

說來匪夷所思。在南美最小的國家蘇里南,春節是法定節日,客家人曾任總統,客家話是官方語言之一,這都是一百五十多年來華人砥礪打拚,獲得僑居國認同的結果。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客家習俗也是「與時俱進」,根據沙頭角《吳氏族譜》記載,該宗族先民是從清朝康熙年間從梅州大埔遷居羅浮山畔的博羅,後輩再遷徙至沙頭角。他們把大埔原鄉的鯉魚燈變成面向海洋的沙頭角「魚燈舞」,被評為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港深沿線的客家人「耕漁而外,不廢弦歌」,傳統的客家山歌自然洋溢「山風海韻」,歌詞也就有了濃厚的海洋氣息。

    林文映  2023-08-25